第二個信息
首先,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是壹條5464公裏長的河流,蜿蜒在中國北部。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字,也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
二,黃河的人物塑造
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所有這些黃色的表象將這條流經中國心臟的濁流升華為壹條聖河。《漢書·溝記》視黃河為萬水之首:“中國有百川之源,不在四都,而在河中。”
第三,黃土風化理論
在漫長的地質時間裏,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中,隨處可見的沙礫在急冷急熱的惡劣環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長年累月把它們吹到東邊,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六省。經過幾百萬年的搬運和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至日月山,東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面積達41,000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0米以上。隴東、陜西、山西等地黃土深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厚達300多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豐富,但養分的淋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橡樹、油松、雲杉、棗樹、黃荊的生長。那時,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都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簡稱“豫”,可見在倉頡造字時代,這裏還是大象出沒的地方。
六、歷史繁榮的基礎
地質學家發現,黃土有極好的悟性,適合挖洞穴居住;農學家發現黃土中的各種礦物質營養豐富,自然肥力高。先民們逐漸在這片黃土地上挖掘洞穴居住,並以種植谷物為生。5000多年前,炎帝和炎帝的部落繁衍生息,華夏先民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隨後的日子裏,中國第壹個王朝在這裏興盛,八百年的開國之國周在這裏發端,橫掃六合、統壹全國的秦帝國在這裏興盛。
七、古代文明的啟蒙
在距今654.38+0.6萬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後杜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發現了燒焦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許多碳沈積。
從此,藍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懷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在這樣壹片綠野中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黃金童年。
八、改造自然成就的歷史記述
它的確是最早沐浴文明之光的地方,也必然是最先被文明之火觸及的地方。根據古老的傳說,神農曾經教人們種植莊稼。耐人尋味的是,神農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其實就是焚林耕種。
孟子記載了三皇五帝火燒山林的“功績”:“堯執政時...植被茂盛,動物在繁殖,莊稼沒有生長,動物在威脅...只有姚壹個人在擔心,他處理好了。順善用火。”當山被燒毀的時候,動物們都逃走了。"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人砍樹時的吟誦:“侃侃伐檀,河水枯,河水清,碧波蕩漾。”"伐木叮當作響,鳥兒歌唱。"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壹次遭受重大損失。
始皇帝統壹六國時,大量人口進入關中,墾荒面積大增。同時大興土木,修建宮陵,大肆砍伐關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敗匈奴,在河套地區獲得大片土地。後來定居外地戍邊,多次移民鄂爾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幾十萬人。原本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遭受重大損失。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開發西北移民已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有70多萬人遷移到西北邊塞。西漢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漠北,把大片的森林和牧區變成了農耕區。西漢時期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古的賀蘭山森林和陜北的森林遭到巨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壹、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遭受重創。
唐朝開國之初,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和外交事務的中心都偏向西北,因此西北地區的農田開墾十分生動。黃土高原的森林牧區開墾了大片農田,耕種了幾十萬畝。有200-300畝耕地,粗放種植,收成不好,對植被造成大面積破壞。
長安,唐時的黃土地中心城市。盛唐時期,國力達到頂峰,都城規模當然是空前的,消耗了無數的木材。就長安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附近山區伐木外,還遠至岐山、龍山再到蘭州(今嵐縣)、嵊州(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采購。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遭受重大損失。
因為洛陽附近的黃河南北的山早就被砍光了,宋朝的都城開封不得不去呂梁山伐木。當時渭河上遊的林區也被搶了。史書記載,北宋剛建國,秦與龍之間重兵割據。陜西的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的賀蘭山、潘達,甘肅的趙賀、隴南山,森林相繼被毀。宋代官商每年從陜甘之間的龍山上采集大樹壹萬多棵,使得當時開封城內的好樹堆積如山,民間商人采集販賣的木材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的森林第五次遭受重創。
明朝非常重視西北,註重耕田,以養軍,以軍調民。當時“田遍天下”,“西北為最”。我在明初駐守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裏山勢險峻,樹木蔥郁,“人騎不進”。到了明朝中期,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防軍和當地居民開始砍伐樹木。“百戶成群,千人為鄰,不能趕,但不能禁。”僅每年就有壹百多萬棵樹被販運到北京。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遭受重創。
滿清入關後,短短幾十年人口從8000萬增加到2億。華北和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難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再次成為重災區。明朝以前,祁連山、六盤山有參天大樹,此時完全是光禿禿的山。
壹萬五六千年後,森林已經從69%下降到6%。
6000年後的今天,森林從69%下降到6%,成為名副其實的黃土。黃土本身在土壤中是松散的,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護。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草地,農作物幾乎為零。千百年來,我們壹直在夷平有保護能力的自然植被,用沒有保護能力的農作物取而代之。
十六,唉!黃河!
喔!幾千年來,我們用刀斧和戰爭破壞了黃河中下遊的自然植被。唉,無數用樹木建造的宏偉廟宇被砍伐,如今卻安然無恙?
黃土地又深又脆弱。由於其土質疏松,顆粒細小,壹旦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很快我們聽到壹聲悲嘆:“發起河清,人生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的溝壑深度。
目前,長度超過1km的高原上有30多萬條溝壑,1km以下的支溝、發溝不計其數。溝壑的最終歸宿是黃河,不斷切割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今天我們稱之為黃土高原的地方,眼前全是崎嶇不平、龜裂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連草都沒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我們的祖先怎麽可能孕育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裏的主色調,那時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壹次暴雨地形變化
隨著植被覆蓋度的降低,高原上的河溝強烈切割,向上延伸的同時,兩側也變寬,並發育分支溝,分支溝發育為發溝。這樣的變化往往只需要幾年、幾個月、幾天甚至壹場暴雨,所以黃土高原也被稱為世界上地形變化最快的地區。
20.每年傾倒的65438+6億噸泥沙中,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倒的泥沙6543.8+0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的這些溝壑。每年流失1.6億噸土壤,不僅僅是為了把壹條河流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淤塞了湖泊,沖走了山丘,擡高了河床,沖走了平原。
二十壹三年,兩次決口,百年大分流。
黃河變得越來越暴虐。"每三年,它決堤兩次,每壹百年,它改變它的路線."最後,母親河成了“中國之憂”。抗擊黃河洪水已經成為中原地區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鎮守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遊典範。
鄭州本來就是因水而興的。毗鄰黃河,賈魯河、熊耳河、金水穿城而過。然而,隨著工農業的大發展,汙染越來越嚴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曾經流淌不息的三條河流已經幹涸。到20世紀70年代,鄭州已經完全依靠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靠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形勢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全國的7.2%和7.3%,而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只有3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占用水4560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7.3%。然而,越是靠近黃河,水資源越是短缺。黃河地區的徑流量下降到只有60毫米,在魯西北的臨清和冠縣地區只有25毫米。
參考資料:
/q?word = % BB % C6 % BA % D3 % B5 % C4 % D7 % CA % c 1% CF & amp;CT = 17 & amp;pn = 0 & ampikaslist & ampr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