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有關孝的語句

古籍中有關孝的語句

壹、《木蘭歌》

作者韋元甫?朝代唐

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欲聞所戚戚,感激強其顏。

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裏行,有子復尚少。

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

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幹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襲燕支虜,更攜於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

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

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鞲理絲簧。昔為烈士雄,今為嬌子容。

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

門前舊軍都,十年***崎嶇。本結弟兄交,死戰誓不渝。

今者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息徒嘻籲。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白話釋義:

木蘭抱著織機的梭子嘆著氣,究竟是為了誰這麽愁苦呢?想要聽她說所憂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強顏述說:老父隸屬於兵籍,必須服兵役,但是他體力已經逐日衰減,怎麽經得起萬裏征程呢,雖然有兒子但是年紀尚小(不能夠替父服役)。

北地的風沙足以淹沒戰馬的馬蹄,凜冽的北風足以撕裂人的皮膚。老父本來就有病了,身體虛弱,依賴什麽來照顧自己呢?

木蘭決定替代父親去服役,餵飽了馬後著上戎裝踏上行程。換掉了華麗的閨閣衣裳,洗凈了鉛華的妝飾。縱馬趕赴軍營,豪壯地提攜著寶劍。

早晨停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邊。

夜晚三更突襲了燕地部族的胡虜,抓住了於滇的酋長。將軍(應是木蘭)得勝榮歸,士卒返回故鄉。

父母看到木蘭歸家,高興到了極點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蘭能夠承接安慰父母,脫下戎裝整理絲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卻變成了嬌美的女子的容貌。

親戚們舉著酒杯來祝賀木蘭的父母,(木蘭的父母)到現在才知道生女兒原來同生兒子壹樣。

門前都曾是木蘭的舊部士兵,十年來壹起出生入死。本來結下了兄弟的情誼,誓死***同戰鬥終不改變。今天看到木蘭,聲音雖然相同,但容貌已經改變了。

木蘭的舊部士兵驚慌地不敢上前,他們徒自嘆著氣而已。世上哪有這樣的臣子,能有木蘭這樣的氣節情操,忠孝兩全,千古的英名哪裏能夠泯滅?

二、《元夕二首》

作者王守仁?朝代明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

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壹身遙。

白話釋義:

故園的今天正是元宵節,我卻在荒村獨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經書可以作伴,也高興沒有車馬經過相邀出遊。

春天到來時草閣的梅花率先開放,月亮照著空曠的庭院積雪尚未消溶。

此時余姚家裏的廳堂上燈火通明兄弟們都來了,父母也壹定思念我獨自壹人在遙遠的地方。

三、《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炊雲亡。好烈烈轟轟做壹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古廟幽沈,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白話釋義: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煉精鋼似的精誠。

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壹番為國為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麽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沈,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擴展資料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寫作背景:

宋代文學家文天祥的詞作。此詞借詠贊張巡、許遠二人的品格來表達作者的人生觀,通過詠史,表達了作者在南宋亡國前夕力挽狂瀾、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

上片直抒胸臆,氣勢磅礴;下片轉而論理,字字珠璣,鞭辟入裏。全詞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旨歸,愛憎分明,大義凜然,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十壹月,文天祥以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兼樞密使駐兵潮陽(今屬廣東)。

潮陽有張許雙廟,是紀念唐代張巡和許遠兩位愛國將領的。在唐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在睢陽(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使江淮得壹屏障,支援平叛戰爭;被俘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唐韓愈曾撰《張中丞傳後敘》,表彰張許二人功烈。

韓愈貶潮州刺史,富有政績,後來潮陽人為紀念韓愈,建書院、廟祀,皆以韓名,又以韓愈為張許之知己,並為張許建立雙廟。

文天祥很敬仰張許二人,特意去潮陽東郊之東山山麓拜謁張許雙廟,並賦此詞抒發其為國獻身的雄心壯誌。

借詠贊張許二人的品格來表達作者的人生觀,詞中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髓。詞中洋溢著愛國者的豪情與正氣。此詞與他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業績壹樣,可以與日月爭光,其精神可以光照萬代。同時這首詞也立下了壹面人生的“鏡子”。

這面“鏡子”的價值標準就是“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應當“留取聲名萬古香”,“好轟轟烈烈做壹場”,這面“鏡子”的具體稽模就是張巡、許遠。

每個人在“鏡子”面前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當然,那些奸雄更需要以史為鑒,以人為鑒,照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