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稱7月15日為鬼節?

為什麽稱7月15日為鬼節?

為什麽稱7月15日為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壹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壹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壹。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Y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壹天搞壹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壹)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連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壹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壹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壹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壹。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壹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思念過去的人,***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壹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妳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中國鬼節 在中國,鬼節的日期是農歷7月15 。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壹。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壹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壹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壹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壹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壹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壹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壹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壹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壹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思念過去的人,***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壹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妳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7月15號,為什麽稱為鬼節?

農歷7月15號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壹。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復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歷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歷7月為"鬼月"。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壹

農歷7月14日為什麽叫鬼節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壹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壹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壹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壹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壹說:「中元前壹日,即買練葉(壹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壹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壹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壹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壹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壹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滿意請采納

為什麽8月15日被稱為鬼節?

不是8月15號,而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十五,是鬼節。

為什麽7月14被稱為鬼節

呵呵 晚上麽。。。。。呵呵 妳們起可做客 哇哦 哪種 ***

為什麽7月中旬稱為鬼節

鬼節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民俗演化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壹。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泰國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

編輯摘要

目錄

1 中國鬼節

2 西方鬼節

1 中國鬼節

1.1 三月三

1.2 清明節

1.3 七月十五

1.4 十月初壹

1.5 文化

1.6 習俗 2 西方鬼節

2.1 萬聖節

2.2 墨西哥鬼節

2.3 新加坡中元節

2.4 泰國鬼節

鬼節 - 中國鬼節清明節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壹

三月三

江淮、江南壹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七月十五鬼節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壹。

十月初壹

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現代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壹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壹,又稱為"燒衣節"。

文化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法》則進壹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兇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多元的新加坡中元節

中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壹,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鐘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壹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回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回,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地獄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兇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後最怕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

習俗祭祖

中國中元節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壹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壹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壹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壹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壹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壹塊小木板上紮壹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壹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壹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鬼節 - 西方鬼節萬聖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壹夜是壹年中最“鬧鬼”的壹夜,所以也叫“鬼節”。

墨西哥鬼節歡樂的泰國鬼節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臺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新加坡中元節

原汁原味的中元節的確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經過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覺的改造,新加坡人因勢利導,賦予中元節更多積極意義,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很多參加中元節活動的人(包括出席中元宴會及觀看歌臺演出者),都不是為了祭鬼,而是為了其他目的,中元節已經是“多元化”,中元節實際上已變成“多元節”。

泰國鬼節

泰國的鬼節每年都於六月中旬在黎府舉行,非常受當地人民的重視,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

為什麽陰歷7月15叫鬼節?

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壹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歷七月初壹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壹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壹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寒衣節(十月初壹),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欽天監要在這壹天頒布新的皇歷。

壹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壹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蕩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壹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開啟,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壹直到七月十五淩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遊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壹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妳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壹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壹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壹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壹),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壹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壹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壹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壹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壹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壹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壹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壹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壹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壹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壹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壹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壹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壹節日

農歷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早日超脫。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為什麽要把7月15定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鬼節”是什麽節?為什麽稱為“鬼節”?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民俗演化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壹。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新加坡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四)、十月初壹、三月三。

江淮、江南壹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發現她受壹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