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漢代,《史記》《爾雅》皆曾記述昆侖。《淮南子》及《河圖》等讖緯書對昆侖山的描繪更多。可以說,昆侖山神話至秦漢時已經流傳很廣了。其後,魏晉南北朝所出之《博物誌》《拾遺記》《神異經》《十洲記》,以及道書《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洞真太霄隱書》等,又對之再加增飾,使昆侖山神話更加瑰麗多姿。
據諸書所記,昆侖山之狀貌大體如下:
(壹)位置。據較多文獻記載,昆侖山在中國之西方。如《竹書紀年》謂:“周穆王西征昆侖丘。”《山海經》之《西次三經》謂:“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⑦《大荒西經》謂:“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⑧《海內西經》謂:“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⑨《海內南經》《海外北經》等又稱昆侖山在東南方、西北方。其後,漢魏兩晉南北朝所出之書,說法更為紛歧。《河圖括地象》雲:“地中央曰昆侖,昆侖東南,地方千裏,名曰神州。”又雲:“昆侖者,地之中也。”AB《十洲記》雲:“昆侖號曰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裏,……鹹陽去此四十六萬裏。”AC酈道元《水經註》卷壹雲:“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裏,地之中也。”AD於是古人在註《山海經》時,提示昆侖山有多處的說法。晉郭璞謂,除海內昆侖外“海外復有昆侖山”。清郝懿行更稱:“荒外之山,以昆侖名者蓋多焉。”AE清人畢沅也稱:昆侖實非壹地,“高山皆得名之。”AF實際上,諸書所記之昆侖山,源於古代神話傳說,並非地理上某山之真實記
錄,是無法確定其地理位置的。這壹點,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已有卓見。他在《史記·大宛列傳》中雲:“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AG篇末又雲:“《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裏,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AH因此,根據傳聞或神話描寫的昆侖山,似非實指地理上之某山,而是超世間的仙山、樂土。
(二)形貌。《山海經·海內西經》雲:“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又雲“赤水出東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AI《大荒西經》雲:“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AJ《淮南子·地形訓》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壹千裏百壹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弱水出自窮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AK《河圖括地象》曰:“昆侖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裏,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LB又稱“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
三千裏,周圍如削。”LC以及“昆侖山,廣萬裏,高萬壹千裏,……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東南入中國,名曰河水。其山中應於天,最中,八十城布繞之”。LD等等。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三雲:“昆侖之墟,……
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LE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雲:“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裏。有雲氣,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LF南朝宋時所出之《玄中記》也有“天下之弱者,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及“昆侖西北有山,周回三萬裏,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裏。蛇居此山,飲食滄海”LG之說。酈道元《水經註》卷壹曰:“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壹名板桐;二曰玄圃,壹名閬風;上
曰層城(即增城),壹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LH六朝所出之《洞真太霄隱書》曰:“昆侖山高平地三萬六千裏,上有三隅,面方萬裏,形似偃盆。其壹隅正北,主於辰星之精,名曰閬風臺;壹隅正西,名曰玄圃臺;壹隅正東,名曰昆侖臺。又有北戶山、承淵山,並是其枝幹。”LI可見諸書對昆侖山的形貌、地理結構有很多描寫,但都千奇百怪,使人很難得到壹個確切的概貌。不過,上有閬風臺或玄圃臺,有醴泉、瑤池,周圍有弱水環繞等,則是留在人們心目中比較典型的形貌特征。
(三)景物。戰國至秦漢之書,大都極力狀寫昆侖山鳥獸草木之奇。如《山海經·西次三經》雲:昆侖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惹鳥獸則死,惹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LJ《海內西經》雲:“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壹曰梃木牙交。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鹮、視肉。”LK《淮南子·地形訓》曰:昆侖山“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MB魏晉以後,諸書在狀寫昆侖山鳥獸草木之奇的同時,又漸多宮室樓臺的描寫。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曰:昆侖山“四面有風,……四面風者,言東南西北壹時俱起也。又有祛塵之風,若衣服塵汙者,風至吹之,衣則凈如浣濯。甘露氵蒙註蒙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承之,如飴。昆侖山者,……上有九層,第六層有五色玉樹,蔭翳五百裏,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禾穟,壹株滿車。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壹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漸小狹,下有芝田蕙圃,皆數百頃,群仙種耨焉。旁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最下層有流精霄闕,直上四十丈,東有風雲雨師闕,南有丹密雲,望之如丹色,丹雲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龍螭,皆白色,千歲壹蛻其五臟。此潭左側有五色石,皆雲是白螭腸化成此石。有瑯?謬琳之玉,煎可以為脂。北有珍林別出,折枝相扣,音聲和韻。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紅波,千劫壹竭,千劫水乃更生也”。MC《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曰:昆侖山“壹處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裏。城上安臺五所,玉樓十二。其北戶山、承淵山,並其支輔。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似如壹。流精之闕,光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上生金銀之樹,瓊柯丹寶之林,垂蘇瑰以為枝,結玉精以為實。……上樓紫燕、鳳鸞、白雀、朱鶚、鹍雞、靈鵠、赤烏、青鵲,下則飛禽遊獸,與昆侖同生”。MD(四)所居神仙。《山海經》之《西次三經》和《海內西經》皆曰昆侖山為“帝之下都”;《淮南子·地形訓》謂為“太帝之居”。此“帝”或“太帝”,似指《書·洪範》所雲:“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之天帝(最高天神),也有可能指黃帝。若然,則居昆侖山之主神當為天帝或黃帝。而據《山海經·大荒西經》等所載,主宰昆侖山之主神又為西王母。
該篇雲:“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ME故《十洲記》和《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皆雲昆侖山為“西王母之所治也”。昆侖山又是諸仙薈萃之區。《河圖括地象》曰:“昆侖山,廣萬裏,高萬壹千裏,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MF王嘉《拾遺記》曰:“群仙常駕龍乘鶴,遊戲其間。”MG由此更可證明,昆侖山並非世間的凡山,而是超世間的仙山勝境。 註: ①ACAKLIMBMD 《道藏》第5冊38頁,第11冊54頁,第28冊28頁,28頁,第25冊9頁,第34冊28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②LELG 《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1冊623頁,第2冊927頁,第19編第1冊214頁,臺灣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③④⑤⑥ 《楚辭新註》16~17頁、18頁、26頁,46頁,60頁,9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⑦⑧⑨AIAJLJLKME 袁珂《山海經校註》47頁,407頁,294頁,294~298頁,407頁, 47頁,298~303頁,4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ABLBLCLDMF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31、33頁,33頁,34頁,37頁,37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ADLH 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14~15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AE 從袁珂《山海經校註》294頁註(1)轉引AF 從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236 頁轉引,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AGAH 《史記》第10冊3163~3164,3179頁,中華書局,1959年LFMCMG 《拾遺記》221頁,221~222頁,221頁,中華書局,1981年</SPAN> </tabl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