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掯的拼音是lēi ken或lēi kèn。貶義,形容刁難、強迫等。詳細解釋如下:
1、強迫。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我自半路遇見小娘子,偶然伴他行壹程,路途上有甚皂絲麻線,要勒掯我回去?”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官人,則被妳勒掯殺我也。”
2、故意為難;推脫。
《西遊記》第八四回:“哥哥,妳勒掯那個哩?不做和尚也容易,只消半年不剃頭,就長出毛來也。”《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裴九老跪上去訴道:‘小人因是年老愛子,要早與他完姻。幾次央媒去說,要娶媳婦,那劉秉義只推女兒年紀尚小,勒掯不許。’”
3、勒索。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壹折:“休想肯與人方便,衠壹片害人心,勒掯了些養家錢。”《水滸傳》第十七回:“我若要妳銀子時,便是兄弟勒掯妳。”清蔣士銓《臨川夢·哱叛》:“他將我壹捆二十,打得我恨比海深,仇如天大。昨日又勒掯鎮兵花布錢糧。”
勒,漢語壹級字,讀作勒(lè或lēi),本義指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古籍釋義有《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楞入聲。《說文》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壹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
《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玉篇》馬鑣銜也。《前漢·匈奴傳》鞌勒壹具。又《增韻》抑也。《玉篇》抑,勒也。又刻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註》刻名於器,以備考驗。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
落絡古今字。糸部繯下雲落也。知許之不作絡矣。釋名。勒、絡也。絡其頭而引之。按網部、馬落頭也。金部銜、馬勒口中。此雲落銜者、謂落其頭而銜其口。可控制也。引伸之為抑勒之義。又為物勒工名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