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字的簡介來歷

國字的簡介來歷

"古文字中,國(簡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余之日本學友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論文,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從口從戈,壹以戈,壹為守,其義尚不明。蓋口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衛之,則其壹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壹為有時如亙之有二線,亦猶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所以,表示壹國對於他國及其部落具備兵器之境,例如就今所有周代鼎彜之名觀之,吳大澄、劉心源、阮元等所示,“國”字如次明示“或”(《毛公鼎古籍補》)“或”(《毛伯彜古文審》)及此外四鐘鼎文。他以“口為國土意”,“壹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適得其反。口首為表示境界,次為表示國土,始得其義。而後藤先生以“或”為國之原字,持之有故。......因此,余以為國字,無論其原形為“或”還是為“口”,皆表示保護私有財產之義。“或”用於畜牧時代,口用於農業時代,後世合而為壹,有戈守之,有墻圍之,無非私有愈多,保護愈堅也。古人常稱國家為社櫻,顯然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可視為同壹意義。故在古人看來,“國”字分用固可,合用亦可,先後之辯,無關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