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
盧芳是盧氏唯壹稱帝的人。
盧植:今河北省涿州人,東漢官吏、學者,通古今學,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誌,董卓專權用事,議謀廢立,眾皆唯唯,植獨抗論。
盧循:範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東晉大將,為士族出身。
盧辯:範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北周大將,北周世宗死時,官至大將軍。
盧群:範陽(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勁正聞,官至鄭滑節度使,盧群為範陽名門望族之壹。
盧綸: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人,唐代詩人,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為“大歷十才子”之壹,遺有《盧綸集》。
盧鏜:明朝大將。
在浙東參與水陸十余戰,斬敵千余,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摯:元代文學家。
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仝:範陽人,苦讀書,不願出仕,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
盧鴻:河北省涿州人,唐朝畫家,博學,嵩山隱士,拒絕出仕,工籀書,擅山水樹石。
盧摯:河北省涿州人,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盧坤:河北省涿縣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1834年,英軍兵艦侵入虎門,被其驅逐。
盧思道:隋代散騎侍郎,隋文帝駕崩,寫挽歌八首,時稱“八米盧郎”。
盧照鄰:幽州範陽人,唐朝詩人。
被譽為“初唐四傑”之壹,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祖臯: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詩人,慶元進士,工樂府,詞風樸素,意境清遠,有《蒲江集》。
盧象升:江蘇省宜興人,明代抗清名將,清兵三路南下,他孤軍奮戰,戰死沙場。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
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
著有《群書拾補》。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
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盧戇章:原名擔,字雪樵,感化裏古嶼保古莊村人。
縣考名列前茅,府試卻落第,從此不人科場。
當時,“歐化東漸”,盧戇章參與基督教活動,受西方文化影響尤深。
這使他與科舉制度進壹步決裂。
他說“求學期於濟世,尋章摘句胡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盧戇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文。
光緒四年(1878年)回到廈門,住在鼓浪嶼日光巖下,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的聘請,助譯《英華字典》。
由於他兼通英語華語,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為師。
盧永祥:原名盧振河,字子嘉。
濟陽人。
皖系軍閥。
幼時家貧,1890年投軍。
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
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
歷任陸軍第六鎮第十壹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
袁世凱稱帝後,封壹等男爵,袁死後歸入皖系。
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
兵敗後逃往日本。
段祺瑞當政後被任命為江蘇宣撫使。
曾出資為家鄉建小學、印縣誌等。
1933年病死於天津。
盧嘉錫:福建省廈門市人,著名的科學家。
他在結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盧嘉錫不到40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
1981年榮任中國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