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作品的特點及生平(詳細點)

魯迅作品的特點及生平(詳細點)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壹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壹定的研究。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壹。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壹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仿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民國二十壹年(1932年),1月29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5月,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魯迅的批判不同於壹般的思想評論,他把自己的批判鋒芒始終對準人,人的心理與靈魂:這是壹種文學家的關照。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擴展資料: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