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蚯蚓簡介

古籍中的蚯蚓簡介

出處《本經》拼音名QiūYǐn別名蠖蚓、豎蠶(《爾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誘註),附蚓、寒蟪、寒蚓(《吳普本草》),蜿螾、引無(《廣雅》),曲螾(崔豹《古今註》),曲蟮(《小品方》),土龍(《別錄》),地龍子(《藥性論》),地龍(《聖惠方》),朐躵、土螾(《綱目》),蟲蟮(《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體。①參環毛蚓7~9月間采收。據廣東經驗,可用鮮辣蓼草搗爛成糊,加入茶鹵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誘捕之,捕得後拌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粘膜,剖腹,洗凈體內泥沙,曬幹或焙幹。商品稱為"廣地龍"。②背暗異唇蚓6~9月采收。捕後用草木灰嗆死。洗去灰曬幹或烘幹。商品稱為"土地龍"。原形態①參環毛蚓體圓柱形,長11~38厘米,寬5~12毫米,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頭部包括口前葉和圍口節2部,圍口節腹側有口,上覆肉質的葉,即口前葉;眼及觸手等感覺器全部退化。自第2節起每節有剛毛,成環狀排列,沿背中線,從11~12節始,節間有壹背孔。背部紫灰色、後部稍淡、剛毛圈稍白;14~16節,為生殖環帶,其上無背孔和剛毛,此環帶以前各節,剛毛較為粗硬。雌性生殖孔1個,位於第14節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對,位於第18節腹面兩側,外緣有效條環繞的淺皮褶,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第6~9各節間無隔膜。附近常有 *** 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內2/3微彎曲數轉,為納精囊。生活於潮濕疏松之泥土中,行動遲緩。以富含有機物的腐殖土為食。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②背暗異唇蚓體長10~27厘米,寬3~6毫米。背孔自8~9節間開始,灰褐色。每節剛毛4對,生殖環帶在第26~34節之間,呈馬鞍形。雌性生殖孔1對,位子第14節;雄性生殖孔1對,在第15節腹側,附近表皮隆腫如唇狀。受精

詳見百科詞條:蚯蚓 [ 最後修訂於2009/12/8 0:42:34 ***7242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