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設雞的數目為x,成本為y,則
9x-11=y
6x+16=y
解得x=9 y=70
2.有井不知深,先將繩三折入井,井外繩長四尺,後將繩四折入井,井外繩長壹尺。問:井深繩長各幾何?
答案:
井深x
繩長y
x+4=y/3
x+1=y/4
x=8
y=36
井深8尺
繩長36尺
3.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之數,剩二.五五之數,剩三.七七之數,剩二.問物幾何?
答案:被3除的余數2乘上五和七的公倍數中除3余1的70得140
被5除的余數3乘上三和七的公倍數中除5余1的21得63
被7除的余數2乘上五和三的公倍數中除7余1的15得30
三個數相加得233,加上或減去105的整倍數即可
這是傳說中的中國剩余定理的特例……
百雞問題
《張邱建算經》中,是原書卷下第38題,也是全書的最後壹題:「今有雞翁壹,值錢伍;雞母壹,值錢三;雞鶵三,值錢壹。凡百錢買雞百只,問雞翁、母、鶵各幾何?答曰:雞翁四,值錢二十;雞母十八,值錢五十四;雞鶵七十八,值錢二十六。又答:雞翁八,值錢四十;雞母十壹,值錢三十三,雞鶵八十壹,值錢二十七。又答:雞翁十二,值錢六十;雞母四、值錢十二;雞鶵八十四,值錢二十八。」該問題導致三元不定方程組,其重要之處在於開創「壹問多答」的先例,這是過去中國古算書中所沒有的。
秦王暗點兵問題和韓信亂點兵問題,都是後人對物不知其數問題的壹種故事化。
物不知其數問題出自壹千六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原題為:"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二,五五數之三,七七數之二,問物幾何?"
這道題的意思是:有壹批物品,不知道有幾件。如果三件三件地數,就會剩下兩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數,就會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數,也會剩下兩件。問:這批物品***有多少件?
變成壹個純粹的數學問題就是:有壹個數,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這個數。
這個問題很簡單: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與7的最小公倍數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數我們首先就會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題的壹個答案。
這個問題之所以簡單,是由於有被3除和被7除余數相同這個特殊性。如果沒有這個特殊性,問題就不那麽簡單了,也更有趣得多。
我們換壹個例子;韓信點壹隊士兵的人數,三人壹組余兩人,五人壹組余三人,七人壹組余四人。問:這隊士兵至少有多少人?
這個題目是要求出壹個正數,使之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而且希望所求出的數盡可能地小。
如果壹位同學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問題,也能利用試驗加分析的辦法壹步壹步地增加條件推出答案。
例如我們從用3除余2這個條件開始。滿足這個條件的數是3n+2,其中n是非負整數。
要使3n+2還能滿足用5除余3的條件,可以把n分別用1,2,3,…代入來試。當n=1時,3n+2=5,5除以5不用余3,不合題意;當n=2時,3n+2=8,8除以5正好余3,可見8這個數同時滿足用3除余2和用5除余3這兩個條件。
最後壹個條件是用7除余4。8不滿足這個條件。我們要在8的基礎上得到壹個數,使之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為此,我們想到,可以使新數等於8與3和5的壹個倍數的和。因為8加上3與5的任何整數倍所得之和除以3仍然余2,除以5仍然余3。於是我們讓新數為8+ 15m,分別把m=1,2,…代進去試驗。當試到m=3時,得到8+15m=53,53除以7恰好余4,因而53合乎題目要求。
我國古代學者早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例如我國明朝數學家程大位在他著的《算法統宗》(1593年)中就用四句很通俗的口訣暗示了此題的解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樹梅花甘壹枝,
七子團圓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當所得的數比105大時,就105、105地往下減,使之小於105;這相當於用105去除,求出余數。
這四句口訣暗示的意思是:當除數分別是3、5、7時,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數,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數,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數,然後把這三個乘積相加。加得的結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數就是滿足題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數解。
按這四句口訣暗示的方法計算韓信點的這隊士兵的人數可得:
70×2+21×3+15×4=263,
263=2×105+53,
所以,這隊士兵至少有53人。
在這種方法裏,我們看到:70、21、15這三個數很重要,稍加研究,可以發現它們的特點是:
70是5與7的倍數,而用3除余1;
21是3與7的倍數,而用5除余1;
15是3與5的倍數,而用7除余1。
因而
70×2是5與7的倍數,用3除余2;
21×3是3與7的倍數,用5除余3;
15×4是3與5的倍數,用7除余4。
如果壹個數除以a余數為b,那麽給這個數加上a的壹個倍數以後再除以a,余數仍然是b。所以,把70×2、21×3與15×4都加起來所得的結果能同時滿足"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的要求。壹般地,
70m+21n+15k (1≤m<3, 1≤n<5,1≤k<7)
能同時滿足"用3除余m 、用5除余n 、用7除余k"的要求。除以105取余數,是為了求合乎題意的最小正整數解。
我們已經知道了70、21、15這三個數的性質和用處,那麽,是怎麽把它們找到的呢?要是換了壹個題目,三個除數不再是3、5、7,應該怎樣去求出類似的有用的數呢?
為了求出是5與7的倍數而用3除余1的數,我們看看5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否合乎要求。5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5×7=35,35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就能余1了,於是我們得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
為了求出是3與7的倍數而用5除余1的數,我們看看3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否合乎要求。3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3×7=21,21除以5恰好余1,於是我們得到了"五樹梅花甘壹枝"。
為了求出是3與5的倍數而用7除余1的數,我們看看3與5的最小公倍數是否合乎要求。3與5的最小公倍數是3×5=15,15除以7恰好余1,因而我們得到了"七子團圓正半月"。
3、5、7的最小公倍數是105,所以"除百零五便得知"。
例如:試求壹數,使之用4除余3,用5除余2,用7除余5。
解:我們先求是5與7的倍數而用4除余1的數;5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5×7=35,35除以4余3,3×3除以4余1,因而35×3=105除以4余1,105是5與7的倍數而用4除余1的數。
我們再求4與7的倍數而用5除余1的數;4與7的最小公倍數是4×7=28,28除以5余3,3×7除以5余1,因而28×7=196除余5余1,所以196是4與7的倍數而用5除余1的數。
最後求的是4與5的倍數而用7除余1的數:4與5的最小公倍數是4×5=20,20除以7余6,6×6除以7余1,因而20×6=120除以7余1,所以120是4與5的倍數而用7除余1的數。
利用105、196、120這三個數可以求出符合題目要求的解:
105×3+196×2+120×5=1307。
由於4、5、7的最小公倍數是4×5×7=140,1307大於140,所以1307不是合乎題目要求的最小的解。用1037除以140得到的余數是47,47是合乎題目的最小的正整數解。
壹般地,
105m+196n+120k (1≤m<4,1≤n<5,1≤k<7)
是用4除余m,用5除余n,用7除余k的數(105m+196n+120k)除以140所得的余數是滿足上面三個條件的最小的正數。
上面我們是為了寫出105m+196n+120k這個壹般表達式才求出了105這個特征數。如果只是為了解答我們這個具體的例題,由於5×7=35既是5與7的倍數除以4又余3,就不必求出105再乘以3了。
35+196×2+120×5=1027
就是符合題意的數。
1027=7×140+47,
由此也可以得出符合題意的最小正整數解47。
《算法統宗》中把在以3、5、7為除數"物不知其數"問題中起重要作用的70、21、15這幾個特征數用幾句口訣表達出來了,我們也可以把在以4、5、7為除數的問題中起重要作用的105、196、120這幾個特征數編為口訣。留給讀者自己去編吧。
凡是三個除數兩兩互質的情況,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求解。
上面的方法所依據的理論,在中國稱之為孫子定理,國外的書籍稱之為中國剩余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