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儒學 衰落
魏晉南北朝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動蕩不安,多災多難的時代,戰爭叠起,換代頻繁,政治極其昏暗。但是和它政治上的昏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思想上的解放。漢代儒學壹統天下,處於獨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隨著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並且盛行,儒學的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有人認為儒學在魏晉時期已經被玄學所代替,南北朝時期佛學占主導地位,儒學始終處於衰微狀態。其原因以及影響何在,本文即就此問題展開。
壹、魏晉南北朝儒學衰落之由
(壹)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衰落,首先是和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
在兩漢時期,由於中央政府鞏固,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相對繁榮,所以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學也比較興盛。但是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戰亂頻繁,逃離戶籍的流民成為豪族地主的部曲,通過“屯田”和“戶調”的租佃制度養育軍事首長兼地主豪強的生活,這種方式成為魏晉時期統治者保持其統治的基礎。兩漢以來的比較固定的編戶齊民的政治制度和剝削方式隨著社會的動亂以及農民戰爭的打擊而破產,思想意識領域也從漢代儒家學者對古籍圖書的章句訓詁上轉到了魏晉士人的玄虛清談。而且隨著九品中正制的逐漸確立,做官的必須是門閥世族中人,學習經學在政治上已經失去意義,為魏晉玄學代替漢代經學提供了條件。對於魏晉南北朝的世族來說,他們所關心得,與其說是國家得利益,不如說是自己家門的利益。只要自己家族得利益不受影響,即便是“動天下,滅君主”也沒有關系。王仲犖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曾舉出很多例子說明這壹點:他們“不是不預聞,便是幫助篡位,均以自己門第的利益為轉移。”同時由於換代;頻繁,政治動蕩,士人們覺得自己仁不足以救世,義不足以衛己,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不發生極大的變化。他們要麽不拘禮法,縱欲放肆。要麽歸隱田園,還有壹些就去追求玄學。普通的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人去皈依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此時得到了興盛的發展。
(二)其次,從儒學本身來看
(1)經學在漢武帝獨尊之後,出現了兩種發展趨勢:壹種是空守章句師說,以至於繁瑣迂闊。《漢書"藝文誌》雲:“後世經傳即以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意,而務碎義,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壹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另壹個發展趨勢是與陰陽五行災異讖緯之學結合,援引壹些自然現象證明事件,以至於荒誕至極。《後漢書"張衡傳》曰:“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之所以能在兩漢長期的存在,並非因為它自身的活力,而是取決於社會的需要。統治者需要它來穩定統治秩序,士大夫需要它來充當入世當官的基石。正因為經學的生存要靠社會維系,當社會才出現動蕩變化,經學的就收到了沖擊。東漢從順帝之後,自然災害頻繁,政治昏暗。當接連不斷的災禍、死亡、政治的腐朽黑暗出現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憂慮和恐懼,人們迫切需要壹種新的學術理論對此作出較為滿意的答復,兩漢經學已經日暮途窮。
(2)儒學理論相對於佛道的滯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儒佛道三家的理論而言,儒家的理論明顯的落後於佛道二教。魏晉南北朝的佛教,其佛教哲學主要是大乘般若學。東晉末年,印度龍樹的中觀理論傳入以後,與玄學理論融為壹體,表現了相當高的哲學思維水平。道教雖然形成的時間不長,但由於吸收了道家的玄、道、氣等諸多哲學範疇,在哲學思維上,雖不及佛教哲學,但亦有很高的抽象思維水平。道教的著名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皆以道或玄為體,以氣為用,闡述了體用壹如的道教哲學本體論。相對而言,魏晉南北朝的儒家理論,卻比較滯後。在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時間裏,沒有出現壹位儒學大家。除了在無神論方面有所發展外,在哲學本體論上,卻無多大進展。範縝雖提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的質用觀,具有體用論的意義,但沒有展開充分的論述。比之先秦兩漢的哲學,並沒有前進多少。比之佛道的本體論,落後了壹大截。
(3)經學社會基礎的衰落
首先,作為官學的經學在東漢末年卻得不到官方的支持,東漢朝廷自漢靈帝之後,已經失去了政治上的權威,名存實亡了。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沈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因鎮壓黃巾起義的地方豪強更成為其後軍閥割據的基礎。朝廷內部宦官和外戚之間的鬥爭進壹步激化,最終兩敗俱傷,地方軍閥董卓控制了政府,開啟了東漢末年豪強混戰的局面。在這樣的亂世裏,人們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學術的研究肯定要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其次,經學作為壹種知識傳承體系,在古代社會的經濟條件下,除了需要皇權的支持之外,還必須有壹個充裕的經濟基礎和經學知識分子群體,而東漢末年的兩次黨錮之禍沈重打擊了知識分子群體,社會的大動亂有打擊了經學賴以生存的經學世家。
(三)此外,士大夫的晉升之路也被堵塞
東漢後期,士大夫通過察舉征辟入仕的道路出現了障礙。壹方面,外戚、宦官為了擴充實力,逐漸將察舉變成了拉幫結派的工具。另壹方面,漢靈帝辦鴻都門學,公開賣官,徹底否定察舉制度,對士大夫的打擊尤其嚴重,傳統的價值觀念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儒家學者對儒學本身失去了信心。
三、魏晉南北朝儒學衰落的影響
(壹)對儒學自身學術的進壹步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魏晉南北朝儒學最大的變化在於已經開始融合佛道的壹些特質,形成了較早的義理之學,對宋明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佛教在成為壹股強大的社會思潮之後,儒學不得不受到它的各方面的影響,儒學對佛教的吸收,不僅表現在充實、豐富了自身的思想內容,而且更表現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儒學的思維方法和修行方法。就思維方式來說,中國佛學重視心性本體論,使這個時期的儒學開始出現了傳統儒學所不曾出現的不談論本體,而是倡導天人合壹的心性本體論,開始關註個人的生存價值。此外在思想方法上,後世儒學家十分註重體用範疇,以探討本體和現象的關系,在休養方法上,儒學家的“主敬、主靜”的方法的實行,也和佛教的影響分不開。
(二)對解放思想起到了積極影響
兩漢封建專制主義發展的壹個重要標誌,就是通過經學確立了壹整套封建倫理綱常和統治秩序。它既是現實政治的原則,也是統治思想和倫理規範,極大的限制了人們身心自由。然而隨著東漢後期社會危機的發展和各種關系的混亂,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規範其實並不如統治者所宣稱的那樣是絕對和永恒的。於是對它們的懷疑和批判就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的思想傾向。在這壹點上,東漢後期社會批判思潮也經開始,到了魏晉時期,“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成為了壹種風尚。當時的學者對名教多不以為然,比如“竹林七賢”的阮籍就作《大人先生傳》,把循規蹈矩,唯禮是從的儒生比作褲襠裏的虱子。這種輕視禮法進而發展為非聖無法,出現了鮑敬言的《無君論》,把魏晉時期的批判思潮推到了極端,對隋唐時代思想的開放由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儒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被打破獨尊地位,處於衰落之中,但是儒學的傳統並沒有中斷。正因為這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以及之後的隋唐儒學經過曲折的發展過程,成為上承兩漢經學,下啟宋明理學的重要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班固:《漢書》,《藝文誌》,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3]範曄:《後漢書》,《張衡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4]〔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中華書局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