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寓言算不算文言文

寓言算不算文言文

1. 文言文和寓言二則算不算名人名言和古詩二首

七年級上冊

古代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刻舟求劍

古代詩詞三首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幼時記趣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選二)

十五夜望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三峽

古代詩詞三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秋詞

《夢溪筆談》二則

以蟲治蟲

梵天寺木塔

《論語》八則

古詩二首

迢迢牽牛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七年級 下冊

趙普

古詩二首

題破山寺後禪院

登嶽陽樓

兩小兒辯日

短文兩篇

……

八年級上冊

八年級下冊

九年級上冊

九年級下冊

2. 世說新語算不算文言文的精華

《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作為壹部“名士底教科書”,它對魏晉時期士階層人物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作了全面詳實的記錄,具有極強的歷史真實性,體現著魏晉時期社會的歷史特性。

憑借內容的豐富翔實、材料的真實可信,《世說新語》成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必讀著作”[1]。《世說新語》是壹部兼具文學性與史學性雙重特征的重要作品。

在日漸豐富的《世說新語》研究成果中,對其史料價值的肯定也是其中壹個重要方面。本文的目的在於借助於學術界已有的成果,梳理並說明對《世說新語》進行史料價值研究與肯定的幾個表現方面。

壹、唐修《晉書》對《世說新語》史學價值的肯定 唐房玄齡等奉敕修撰《晉書》時曾大量采擷《世說新語》的材料以為編撰之用,是《晉書》編修者對《世說新語》史料價值充分認識的表現,是史學領域內第壹次對《世說新語》史料價值的肯定。 最早指出《晉書》這壹做法的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

劉知幾在《史通·采撰篇》說:“晉世雜書,諒非壹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2]”《雜說篇》也說:“近見皇家所撰《晉史》,其所采亦多是短部小書,省功易閱者,若《語林》、《世說》、《搜神記》、《幽明錄》之類是也。

[3]”又說“近者,宋臨川王義慶著《世說新語》,上敘兩漢、三國及晉中朝、江左事。……皇家撰《晉史》,多取此書。

[3]”劉知幾曾“三為史臣,再入東觀”,親身參與了許多的史書修撰工作,他壹再指出《晉書》編修中曾大量引用《世說新語》的材料,應當所言不虛。清修《四庫提要》在《晉書提要》中也指出,若將《晉書》與“劉義慶《世說新語》與劉孝標所註,壹壹互勘,幾於全部收入”[1]。

他們雖然明確指出了《世說新語》被《晉書》所取材的事實,但未對取材的具體情形做出詳細的分析。 至於《世說新語》被《晉書》取材的詳細情況,據高淑清所做的統計,《世說新語》人物及條目被《晉書》僅列傳部分所引用的:“合而計之,列傳***采入130人,307條。

采用《世說新語》的人數約占《晉書》列傳所立人物的17%。”列傳部分之外:“《晉書》帝紀部分又采入3人,5條。

[2]”兩者合計可以看出,今本《世說新語》凡1130條中,被《晉書》所引用的條目***有312條,達到全部條目的27.6%。《晉書》取材《世說新語》材料的情況可見壹斑。

作為壹部官修正史,《晉書》引用“小說”材料入史的比例之高,是獨壹無二的。 在明確指出《晉書》對《世說新語》大加引用的同時,劉知幾又對這壹作法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晉書》此舉是:“飾彼輕薄之句,而編為史籍之文,無異加粉黛於壯夫,服綺紈於高士者矣”,顯得不倫不類;又說《世說新語》的材料純屬“幹、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世說新語》壹書“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對劉義慶與《世說新語》大事進行貶低和奚落。《晉書提要》也批評大量采用了《世說新語》材料的《晉書》:“是直稗官之體,安得目為史傳乎?[1]”比劉知幾的批評更加激烈。

唐初修《晉書》時,存世的晉代史舊作有所謂“十八家晉史”之說,作為正統的史學著作它們都可資《晉書》取材之用,《晉書》的修撰者完全可以拋棄《世說新語》的記載而選取名正言順的舊史舊作,若非充分認識到《世說新語》所記載史料真實可靠,並且能夠補充其它史籍的缺失,《晉書》應當不會舍“史”而求“小說”。《世說新語》中的材料被《晉書》編撰的大量采擷使用,應該是建立在對其史料價值給予充分肯定基礎上的。

並據有學者考察:“《晉書》的編撰者采用《世說》,基本上是把《世說》作為史料來看待和處理的,態度上與對其他史料並無不同。而且,《晉書》對《世說》的采用還很保守,同壹時間如果同時見諸《世說》及其他文獻,《晉書》未必獨重《世說》。

[1]” 二、《世說新語》序跋對其史料價值的肯定 《世說新語》由於其獨具特色的鮮明文學性,受到歷代文人學士們的鐘愛,各種不同的抄本刻本曾出不窮,據宋人劉應登《世說新語序》的說法,今本《世說新語》是經著名文學家晏殊 “盡去重復,其註亦小加剪裁”之後的“最為善本”[3]。《世說新語》版本體系逐漸蔚為大國。

在對《世說》進行傳抄翻刻的同時,學者們也將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以序跋評點的形式與版刻壹同流傳。這些序跋評點,是歷代學者閱讀和研究《世說》的學術結晶,其中的真知灼見對於學者們今天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對《世說新語》史料價值也多有肯定和贊同。

宋代學者董棻在《世說新語跋》中說:“晉人雅尚清談,唐初史臣修書,率意竄定,多非舊語,尚賴此書以傳後世。”即認為晉時清談興盛的歷史事實依賴《世說》的如實記載才得以保存下來,後世的學者才得以窺其崖略。

劉應登在《世說新語序》中認為:“晉人樂曠多奇情,故其言語文章別是壹色,《世說》可睹已。《說》為晉作,及於漢魏者,其余耳。

[3]”肯定了《世說》忠實記錄了晉人“樂曠多奇情”、“言語文章別是壹色”的實際情況,並且指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