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
最早出自於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壹》。
士為知已者死(士:有才識的人)指君子甘願為賞識自己的人犧牲生命。
(經多方查找,題主說的“將相和中引用的”此成語,沒有找到。只找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句文言文。大意是:“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將相和》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壹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經過此事,兩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的朋友。
成語出處
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壹》:“豫讓遁逃山中,日:‘嗟乎!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讎(chóu?同“仇”)矣。”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士為知己者死”。
作者簡介劉向(?—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在今江蘇省徐州市)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他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四代玄孫。作為漢朝宗室大臣,他的壹生可謂是起起落落。漢宣帝時,他任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但因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兩度被捕入獄。後被貶為庶人。直到漢成帝時才被任命為光祿大夫,這是當時文臣當中的最高官階,相當於現今的國策顧問。
河平三年(前26年),漢成帝詔命劉向校勘經傳諸子詩賦 。受命後的劉向,就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校書工作。
成語典故春秋末年,晉國大權落在六卿手裏。六卿分別是智氏、趙氏、魏氏、韓氏、範氏、中行氏。
晉國畢陽的孫子豫讓開始時在範氏、中行氏那裏做事,範氏、中行氏不喜歡他,他便投到智伯門下,智伯很寵信他。後來,範氏、中行氏被其他四氏所滅。不久,智伯因貪心過重,身敗名裂,趙、魏、韓三家分了他的土地。
智伯滅亡後,豫讓逃進深山,躲藏起來。後來,他聽說趙襄子用智伯的頭骨做尿壺,不禁恨恨地說:“常言道:‘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我壹定要為智伯報仇。”
出土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盔頭”文物
為了刺殺趙襄子,豫讓扮作泥瓦匠,到趙襄子宮中粉刷廁所。趙襄子上廁所時,突然心跳起來。他有所警覺,將豫讓抓起來加以審問,才知道是智伯的心腹。經搜查,發現豫讓的抹子上已經裝了刀刃。左右的人見了,喊道:“這人心真黑,殺了他吧!”趙襄子說:“算了吧!這人是義士,我註意點就是了。智伯滅族後,已經沒有後代了。如今,他的臣子肯為他報仇,這是天下少有的賢人啊!”趙襄子不顧眾人反對,下令放了豫讓。
豫讓出去後,並不灰心。為了殺掉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他故意在身上塗了漆,好像長了癩,他還拔掉了胡須和眼眉,用刀劃破了臉。然後,他扮成乞丐,到街上行乞,尋找機會刺殺趙襄子。當他來到家門前,向妻子行乞時,妻子沒有認出他,但奇怪地說:“這人樣子長得雖然不像我丈夫,但聲音為何這樣像呢?”豫讓聽了,又吞下木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啞了。
過了些時候,豫讓聽說趙襄子即將外出,他便埋伏在趙襄子必經之路的壹座橋下。趙襄子坐車來到橋前時,拉車的馬突然毛了。趙襄子警覺地說:“快搜!”左右的人從橋下拉出壹個乞丐,趙襄子說:“這人壹定是豫讓!”經審問,果然是豫讓。趙襄子定了定神,責備豫讓說:“當年,妳不也曾為範氏和中行氏做過事嗎?智伯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後,妳為什麽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投靠智伯呢?現在。智伯已死,妳為什麽偏偏要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在範氏和中行氏那裏時,他們拿我當壹般人對待,所以我也拿他們當壹般人對待;我在智氏那裏時,他拿我當國士對待,所以我也以國士對待他。”趙襄子聽了,長嘆壹聲,垂淚說:“妳為智伯盡了臣節,已經成了名。我上回放了妳,已經足夠了。這次,我不能放妳了。”
說完,命令士兵圍住豫讓。豫讓說;“我聽說明主不埋沒大義之人,忠臣為了守義成名也不怕死。上次妳放了我,天下沒有不誇妳的。今天,我固然該殺,但我想請妳脫下衣服,讓我用劍刺幾下。如果妳肯答應,那我雖死也無遺憾了。我不敢指望妳能答應,只是說說心裏話罷了。 趙襄子聽了,略思片刻,他覺得豫讓是個義士,應該答應他。於是,他脫下衣服,讓使者交給豫讓。豫讓拔劍而起,壹連三躍,壹邊高喊“天啊”,壹邊猛刺趙襄子的衣服,然後說:“我總算對得起智伯了。”說完,便用劍自刎了。
成語寓意豫讓刺殺趙襄子的行動雖然失敗了,但他對待君主忠心不二的精神卻以“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千古流傳。春秋時代,以暗殺手段行事的刺客,多出於“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恩思想,雖然他們為個人或集團獻身的行為值得商榷,但他們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目的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俠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們欣賞壹個人並視之為友,往往代表著壹種很大的認同。而“士為知己者死”也反映了因為知音難得,人們為了報答知己,雖萬死不辭的精神。
學習感悟劉向這篇《戰國策·趙策壹》說到劉向校書,可以說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必然需求。漢成帝特命劉向主持並開展校書工作。劉向廣集眾本,將瀕臨亡佚的散亂殘篇與當時珍藏宮中的各種版本的經典古籍進行對照校勘,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去掉重復內容,審定章節篇目,確定書名,最終完成定本。在此期間,劉向還創立出壹套完整而合理的典籍校讎流程,前後***整理出五百多家、***壹萬多卷從先秦到西漢的典籍,構建了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基礎框架,使我國文獻學史進入壹個全新時代。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古文獻學學科奠基人。
這些都是劉向編纂的《說苑》壹書的前言裏摘錄下來對劉向的功績的肯定。
現在流向社會的很多很多的古書籍,都與劉向有關聯。珍惜這些難得的古書籍,使我們有了很多的名著和成語流傳至今。
劉向在校書過程中,接觸到很多的書籍。由於他的瀏覽面寬廣,可信度很高。
我很喜歡劉向編纂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