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後漢紀》前 言(3)

《後漢紀》前 言(3)

這二部分是袁紀的精華所在,也是最堪補正範書不足之所在。

再則,袁紀很註重論贊,全書之論***計五十五條(包括所引華嶠論四條),最長的達壹千零三十四字,最短的四十壹字,壹般都在三百字上下,***計約壹萬七千字左右,占全書篇幅的十二分之壹,為歷來史書所僅見。

固然,袁宏之論以名教觀為核心,多迂腐陳舊之說,是魏晉士族腐朽世界觀的壹個縮影。劉知幾批評他 ?務飾玄言,玉卮無當?,可謂壹針見血!與荀悅尚能從經濟方面探求動亂之由,還知道重民務實相比較,他的名教觀可以說毫不足取。

但是,凡事不可壹概而論,撇開其名教觀,其中也間有佳篇。

如袁宏紀卷二十二論風俗變遷,上下縱貫近千年,筆勢放縱,較客觀地反映了從春秋至漢末之風俗變遷的概貌。被後人推崇的範曄黨錮列傳序,其中兩漢風俗部分,實取資於袁紀。

另外,如他肯定學術分歧,自古已然,天下之事,不必相襲,主張諸子百家,各存其說,不必強求整齊劃壹,並提出?道明其本,儒言其用?的觀點,也非壹般俗儒所能言及。又如他指斥讖緯之虛妄,還借用賈誼之言,主張禮制非天之所設,乃人之所為,不修則壞,損益宜隨時,其強調人為的作用和順應時代而改革的看法,無疑是可取的。同時他又主張神道設教,在非人力所能解難釋疑的時候,當借助鬼神的力量來應變適會。他說:?神實聰明正直,依人而行者也。?可見,袁宏並不把神看作是壹種值得敬畏而不可捉摸的東西,他更強調人的作用,把神道作為人道的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比起迷戀天人感應及圖緯讖記的神學家來,袁宏更少壹些迷信色彩,更多壹點實用主義。 ?

不難看出,袁宏後漢紀是壹部可與荀悅漢紀相匹敵的編年體斷代史代表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學史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袁宏後漢紀的流傳幾經波折,不絕壹□,迄今尚無善本。

早在宋代,後漢紀的刻本已?衍文助語,亂布錯置,往往不可句讀?。祥符中之錢唐刻本和紹興中之浙東刻本,今已不可得見。至明初,袁紀?尤所希覯?,以至成弘年間呂楠校刻荀悅漢紀時,竟未能刻及後漢紀。幸賴嘉靖黃姬水刊本和萬歷南京國子監本,才能使我們得以看到後漢紀的基本原貌。然而二刻脫訛滋甚,令人遺憾。

清康熙年間襄平蔣國祚、蔣國祥兄弟取黃本與南監本互校,復采範書及章懷諸註為證,祥加考校,寧闕勿妄,號稱近代精本,不愧為袁紀功臣。而陳璞言其? 校改黃本,亦十不及五,且有誤改?,也確系事實。故陳璞於清末取陳澧、果親王所校之黃本與蔣本對校,復用東觀漢記、魏誌裴註、範書章懷註、續漢誌劉昭註、通鑒考異諸書校正之,遂刻之於廣東學海堂。惜其未見南監本,且識見不高,所獲亦甚少。此外尚有龍溪精舍刻本,乃依蔣氏本,而略加校改而成;四部叢刊本則影印明本,實黃本之濫觴,從廣流布,而與校勘無補。

鑒於上述情況,以康熙蔣氏本兼取黃本、南監本之長,校刻較為審慎,故取其為工作底本。又以北京圖書館所藏之經果親王、陳澧批校的黃本、明馮班批校的南監本與之重校壹過,兼取學海堂本、龍溪精舍本、四部叢刊本之長,盡己所能以恢復後漢紀之本來面目。

在已故導師陳直先生的關懷下,此項工作自壹九七九年初始,三易其稿,至今已四年有余。雖兢兢業業,不敢少輟,然而學既不廣,識見亦淺,率爾操觚,疏謬之處,實所難免。每念及此,不禁汗顏。今以此稿奉獻讀者,實為拋磚引玉,力促後漢紀這壹優秀史作能引起史界的重視,使之重放異彩。校註不到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最後必須壹談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壹直得到西北大學歷史系師友的關懷和幫助。其中張豈之、林劍鳴、戴南海、楊繩信諸先生從業務上多有指教,而遊欽賜、張天傑諸先生又在工作上給予照顧。此外,北京圖書館的李致忠、薛殿璽二同誌及善本書室工作人員,在圖書借閱上提供了不少方便。中山大學歷史系的張榮芳同誌在百忙中,代為抄錄了陳澧東塾遺稿中讀後漢紀全文。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王沛霖同誌在通閱全稿時,又多有指正。在此壹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周天遊壹九八三年五月於西安

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