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郎》裏,王六郎後來安排到招遠縣鎢鎮工作,是第壹次。
《魯公女》則是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招遠的故事,而且,裏面的人物虛虛實實,是有壹些史實依據的。
至於小說,在聊齋屬於中上水準,推薦閱讀。
1、張於旦是什麽人?
開頭,蒲松齡慣例介紹不重要的男主角,“招遠張於旦,性狂不羈。”從後文“讀書蕭寺”、“考試亦載與俱”和“將赴秋闈”等文字來看,張於旦是個秀才,否則不會想著也沒資格去參加舉人考試。
聊齋裏,張於旦有個會在恰當時候去死的老婆,這個老婆給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張政,次子張明。
這兩個兒子都考中了舉人。
查順治版《招遠縣誌》和道光版《招遠縣誌續》,招遠在明清只有兩個張姓舉人,壹個是張鳳翔,明正德舉人;壹個是張鳳羽,清順治舉人。
名字很接近,時代隔久遠。根本不是倆兄弟。
由此可以得知,張於旦估計也是蒲松齡杜撰的名字。
從張於旦次子的名字可以推測,張於旦是明朝人。在清朝,估計沒有那個人有膽量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小明”的。就像不準成精之後,只有腦袋被門夾了的,才會給自己孩子起名叫“民國”。
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不只是被排除在體制外,關鍵是秀到老,考到老。三年壹次鄉試,三年壹次歲試,三年壹次科試,然後,還有月考和季考。而今考高考頂多五年就模擬過去了,相比而言,要幸福多了。
作為秀才,張於旦要經常回招遠縣城參加考試,所以有“考試亦載與俱”,能攜手愛人壹起參加考試,不幸中的幸運。
某種意義而言,張於旦的家庭生活則可能不那麽幸福了。
因為好不容易進城,不是去看老婆孩子,而是帶著小三,過分。張妻過世,其兩子立即張羅給張於旦再婚,亦可見壹斑。
能說再婚就再婚,張家的經濟條件還不錯,所以有“命仆馬至河北”,讓仆人騎馬去河北尋找小三的下落,不是壹般家庭能承受的。要知道蒲松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驢,如果要騎馬出門,得找朋友借。
張姓在招遠選舉誌裏的記載寥寥可數,但是,在順治十七年到康熙十五年,招遠張鳳羽是當地的精神領袖。順治版的《招遠縣誌》他是總纂。“邑舊無誌,慨然修輯,數百年之文獻賴以不墜。”
在他之前的招遠進士誕生於1579年,距離他中進士的1659年相距80年。
在他之後的下壹個招遠進士誕生於1865年,中間相隔了206年,以至於道光版縣誌的主編竟然只是壹個舉人。
張於旦向準嶽父盧某詢問“貴族有為戶部者乎?”
妳家裏有人在財政部工作過嗎?
他準嶽父“漫應之。首他顧,似不屬客。”
沒看上張於旦,就沒正面回答。準嶽父心想:“難道妳還認識財政部的人不成?”
不知是巧合還是蒲松齡真的知道,張鳳羽中進士後,就在戶部觀政,也就是在財政部實習。
保不齊張於旦還真的認識。
該著張鳳羽倒黴,順治十八年大清中央政府停止了進士觀政政策,於是張鳳羽只有回老家老老實實去寫書了。
招遠還有兩位進士在財政部幹過,不過都不姓張,距離蒲松齡生活的年代也比較久遠,和張於旦也扯不上啥關系。
丁希孔,嘉靖丙午舉人,庚戍進士。歷戶部郎中。
李驥千,萬歷丁卯舉人,丁醜進士。授大同推官,升南戶部郎中。
如果以張鳳羽為錨,鎖定張於旦,則可以知道在順治十七年(1660)張鳳羽戶部觀政時,張於旦大約是五十歲不到,四十五出頭。
則可以倒推出張大約出生於1610至1615年,即萬歷末年。
他和魯公女相識之際,大約25至30歲,是崇禎早期,山東還算太平,適合戀愛,需要記住的是張於旦的倆兒子此時已經出生,他是結了婚還出來耍流氓的。
2、魯公又是誰?
蒲松齡說“邑令魯公,三韓人。”
在招遠歷史上,有壹位姓魯的縣長,魯機,嘉靖二十七年任。
三韓,指遼東。按顧炎武的說法,漢時,朝鮮南部有馬韓(西)、辰韓(東)、弁辰(南)三國。明天啟初因失遼陽,以後乃習稱遼東為三韓。
招遠歷史上來自遼東的縣令有好幾個,分別是:
明,李都產,遼東舉人,天啟五年任。
徐紹祖,遼東貢士,順治九年任。
韓可興,遼東生員,康熙十壹年任。
徐寧祖,遼東蔭生,康熙十五年任。字裕光,三韓世家也。仁心。政簡刑清,教養備至。時西南多事,羽檄傍午,而公也催科行以撫字,雖錢糧考成為各邑最,而五年來未嘗壹動鞭樸,他如吐握下士,寬大愛民。喪不殯者助之,火不舉者周之,月課以誨諸生,小學以育後秀,善政班班,指不勝屈。十九年夏五月以病卒。百姓拊心如失怙恃!請祀名宦。以追三代直道雲爾。
齊體物,滿州進士,十九年任。
結合顧炎武和縣誌記載,魯公應該是在明天啟到康熙十九年間任招遠縣令的。也就是說上面幾位都有可能。
相反真正姓魯的縣令反而不太可能是本篇男主角張於旦的前生嶽父。
以張鳳羽為錨,則徐紹祖比較像。
特別把縣誌徐寧祖的資料完整復制粘貼,是因為裏面提到了其“三韓世家”的身份。
另外,蒲松齡小說裏魯公離職後“貧不能輿其櫬”,行為與徐寧祖相似。
3、張於旦是在哪個“蕭寺”讀書,而魯公女又是在哪裏打獵的?
蕭寺即佛寺。
招遠佛寺並不多。最有名的大概是普照寺,今天招遠有條普照路,在城南,與普照寺的方位相同。
城裏貌似還有壹個清涼寺,在城北。
書生進寺廟讀書,求的就是個清凈,所以,城裏或城郊的寺廟都不在考慮範圍內。
其余寺廟,按縣誌記載,很容易就找到了聖水庵這個名字。
原來,該寺廟“邑士子常肄業其中。”
也就是說到聖水庵讀書是當時招遠秀才們常幹的。
在縣誌藝文誌裏找到了三首詩,可以看出些書生們聖水庵生活遊覽的端倪,附於後。
聖水庵,在城西二十裏。庵中雙泉出石罅,原名湧泉寺,後改今名。其庵依山麓疊石為之,四望多奇觀,時登臨,塵襟頓滌。
聖水庵是壹組建築群,有三佛殿、水露殿、藥王殿、關帝廟、百母娘娘廟、閣樓三間、道房十五間。
東山門上有鐘樓,吊有萬歷年間鑄造的壹座大鐘;鐘樓向北有石架的天橋壹座,天橋高丈余,長二丈余,兩側立有石欄,直通三佛大殿。殿內有三尊泥塑佛相,佛相身高丈余,兩側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殿房雕梁畫棟,四壁壁畫繪有奇禽怪獸,會巧獻技。
天橋下有石窟,內有雙井南北並列,南井水甜,北井水鹹,井深四尺許,大旱之年,井水不涸。
庵中有和尚五十余名,估計掃地僧還能對秀才們指點壹二。
距離、風景以及配套設施都很合適。
1958至1966年,聖水庵被拆遷,妳懂的。
而今是壹片平地。
招遠縣城坐落在壹個盆地中,如今的縣城幾乎把小小的盆地塞滿了。
環繞盆地的自然都是山地,只有北面界河出口形成了壹條谷地。
眾多山地裏,縣北十五裏的張畫山最為著名。
張畫先春為招遠八景之壹,海拔257.4米,方圓1.7平方公裏。橫側皆成峰嶺,遙望之,山高林茂,如列圖畫,遂有此名。
此山南麓山澗背風向陽,致使四時自然景色異常;是近冬末春初,山巔白雪覆蓋,地凍草枯;山澗卻松柏吐翠,百草迎春。
所謂先春就是這麽來的。
同時在壹座山上感受兩個季節,既有皚皚白雪,北國風光;又有濃濃春色,南國的綠色。自然物種比較豐富,魯公女愛打獵,這裏是最好的獵場,可以縱馬狂奔,射鹿殺獐。
可能魯公女打獵技巧太過高超,而今,張畫山光禿禿的,沒啥野生動物了。
4、慣例,以水平高低為序。
秋日遊聖水庵 楊道平
野寺空青裏,攜僧曲徑行。
無房無道氣,壹座壹經聲。
樹色煙中淡,雲光水外平。
晚鐘微波處,塵界舉為清。
聖水庵訪楊晴巒 王間
薄暮春寒濕落暉,故人相見款禪扉。
峰高鶴夢連雲度,殿古松香帶雨圍。
亂後十年僧尚在,別來幾日事全非。
何時再訂青山約,常聽鐘聲臥翠微。
夏遊聖水庵夜宿 楊觀光
兜羅斷續夏雲飛,千剎高騫俯翠微。
苔壁粉成蝌蚪字,花香冷沁薜蘿衣。
無煩聖水銷塵慮,似有禪根入靜機。
返照紅生山醉骨,駪駪車馬盡忘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