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人的號,起的時候有什麽禁忌?

古代人的號,起的時候有什麽禁忌?

從古至今,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姓名的作用都是壹樣的,是壹個人在社交中用來區別他人的代號。

跟現代人壹樣,古人剛壹出生,父母就會給他起名。有文化的父母,會給孩子起壹個文雅、悅耳的名,沒有文化的父母則信手拈來,給孩子起壹個叫起來順口、好記的名。不論是哪壹類的名,都寄托了父母的期望。

比如,南宋大文豪辛棄疾,生下來體弱多病,父母希望他遠離疾病,就起了“棄疾”之名。

古人深受“禮樂文化”和“孝道文化”的影響,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己所有的壹切,包括生命和姓名,都是父母賜予,所以,在古人眼裏,姓名只有父母和長輩才可以稱呼,同輩之間如果直呼壹個人的姓名,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除非兩個同輩之間的關系十分親密,偶爾直呼姓名也無妨。

那麽,古人讓別人怎麽稱呼自己呢?

為了方便別人的稱呼,古人在成年後,就會給自己起字和號。字號和姓名***同構成了壹個人的稱呼,它們各有各的用途。

古人對“字”的取用十分講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起的,往往會從經典古籍裏選出壹個內涵豐富的字或詞語作為自己的字。總體來看,字是名的補充,它們之間有比較強的關聯性。

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中,古人喜歡用“補充式”和“並列式”給自己起字。

“補充式”是指字和名的意思存在著因果關系,關聯十分緊密。比如,三國名將趙雲,字子龍,《周易》有言:雲從龍,風從虎。“雲”和“龍”都是天上之物。明朝名臣於謙,字廷益,《尚書》裏有“謙受益”這句話,“謙”和“益”互為因果關系。

“並列式”是指名和字的含義相同或接近。比如,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名“平”,字“原”,古語中有“廣平曰原”之說,這兩個字在古代意思是相通的。再如,三國名相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和“孔明”的含義相近。

“號”也稱別號,古人起“號”時,實際上沒有字那麽嚴格,顯得更加自由、隨意壹些,壹個人要取幾個號,壹個號要用幾個字數,都沒有什麽限制,隨心所欲就好。

不過,也不是所有古人都會給自己起別號,只有那些文人雅士會給自己起壹個或數個別號,代表了他們的人格理想、人生態度和興趣愛好。

少部分古人的別號是自己給自己起的,大部分則是別人叫出來的,因為這些人在人格、學問、道德、能力等方面都很突出,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為了表達對這些人的敬意,別人就會給他們起壹些別號。

壹般情況下,起別號時,人們會根據這個人的官職名稱、故鄉名稱、性格特征、生活習慣、實力大小等情況來起,跟本人的誌趣對上號的別號才是好別號。

比如,李白的號“青蓮居士”,是因為他出生在劍南道綿州青蓮鄉,故稱之。

王維的號有好幾個,號“摩詰居士”,是因為他信奉佛教,在生活習慣上如同俗家弟子。號“王右丞”,是因為他曾經做過尚書右丞。

柳宗元的號“柳河東”,是因為他是河東(今山西運城永濟壹帶)人,所以被別人叫出了這個號。

蘇軾號“東坡居士”,壹是表明了他是居士身份,二是他曾在黃州城東的壹片荒坡耕種過,因此,就有了“東坡居士”的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