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象棋是誰發明的?

象棋是誰發明的?

象棋,為與國際象棋等區別,又稱中國象棋,是種雙人對弈的圖版遊戲,源於六博,主要流行於華人及亞太地區。類似將棋(日本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二人對弈策略遊戲。

歷史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象棋由六博發展而來。六博傳入印度,發展成為恰圖蘭卡(Chaturanga),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象棋又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形成了將棋。

象棋的鼻祖——博

世界上任何壹門藝術或者科技,都有盛衰起伏,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研究象棋歷史發展的過程,很有必要進行恰當的斷代分期。劉道平、張豐兩位先生研究我國古代象棋發展的歷史,斷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潮。從本文開始對中國象棋古代史作壹系統的介紹。

始於先秦的六博

中國象棋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由孕育到雛形,再到定型,經歷了漫長歲月的實踐、改進、充實、完善。

《楚辭·招魂》篇說:“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壹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壹種擲采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壹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 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壹定的淵源關系,“象棋”壹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壹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六搏的歷史悠久。東漢許慎《說文》載:“古者與曹作博。”《世本·作篇》也說“烏曹作博”。烏曹是夏桀的臣於,距今三千五百多年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武已荒淫無道,制作了壹尊人形偶象,把它叫做“天神”, 然後“與之博,令人為行”。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史記·宋徽子世家》還記載了公元前683年,宋緡公與大夫南宮萬因六博發生爭吵,被南宮萬提起六博棋盤砸死的事。《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前551壹前479)認為博弈是有益的活動,比那些飽食終 日,無所事事的要好。沒有博弈,怎麽能猶賢呢?給博弈很高的評價。這裏的博即六博,弈即圍棋,並稱博弈。從漢代起才正式稱弈為圍棋。

六博棋由箸、棋子、棋盤、博籌、割刀、削和盛具組成。管又稱箭、傅、究、蔽,總計六支,故稱六博;初用竹木制成,兩頭尖長如箭形,後來也有用骨、玉制成。棋子稱“棋”,又名馬,***十二枚,黑白各半,或黑紅各半,雙方各執壹色。棋盤稱木局,又稱曲道,多木質,近似方形,在白或黑色的棋盤正面陰刻不同矩形紋槽及園點,並塗上紅漆或在紋槽內嵌入象牙。博等也葉等,用狹窄的竹片制成,分長短兩種,數量多少不等,用來記錄對博者輸贏情況。割刀和削是博時用來削制博等記數的。盛具乃盛放棋具的盒。

戰國時期六博活動盛行各國,《列子·說符》記 載了大 梁叫虞氏的富 先,在路口高樓上設 置枰局 讓行人上樓擊博。《史記·蘇 秦列傳》中講得更明白:“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他在這裏列舉了八種娛樂,有六博而無圍棋。

現存最古的六博棋局,是1975年底到1976年春,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戰國末期古墓中出土的六博棋局。形制與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合。據考證,這個博局的相對年代為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前。

盛行於漢代的賽戲春秋時期,從六博中繁衍出壹種新的棋戲——塞戲。《莊子,駢拇》:“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魏蘇林註《後漢書·吾丘壽王傳》也說塞戲“博之類,不用箭(箸),但行梟棋”。

由於六博比賽時往往靠擲來僥幸取勝的成分較大,不能公平合理地競爭角逐取勝,漢班固在《弈旨》中明確指出了它的這壹缺點:“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幸,踦拿相淩,氣勢力爭,雖有雌雄,未足以為平也。”《尹文子》也說:“博盡關塞之宜,得用通之路,而不能制鑿之大小,在遇者也。”由於塞戲不用擲箸,而行梟、散棋,初步擺脫了靠僥幸取勝的機遇,使雙方的智力競爭趨向公平合理化。

由於塞戲是在博戲基礎上繁衍出來的,古籍中經常“博塞”並稱。如《管子·四稱》載:“流於博塞,戲其工瞽。”《管子·四時》載:“壹政曰禁博塞”(往:博塞長奸邪,故禁之)《後漢書·梁冀傳》往引鮑宏《塞經》:“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調之格五。”塞即格五也。

由於塞戲比六博進步,發展至漢代已極為昌盛。塞戲成了漢宮庭常設的遊戲項目,並專門設立“棋待詔” 的官。《漢書、香丘壽王傳》:“吾丘壽王,字子贛,趙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吾丘壽王是迄今所知歷史上最早的棋待詔。而圍棋的棋待詔據《西陽雜俎》記載,至唐玄宗(685-762)時才有了棋待詔王積薪。吾丘壽王、梁冀等都是史籍上記載的優秀格五棋手。《後漢 書·梁冀傳》載梁冀“普格五”。

東漢邊韶作《塞賦》詠塞戲雲:“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木包,空桑之瑟,質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津呂極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行必 正直,會道中也;趨隅防折,禮之容也;叠往叠來,剛柔通也;周則夏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則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位,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種詠物賦的產生反映了漢代塞戲的盛行和漢宮庭的重視。

西漢墓葬中出土這兩種稍有不同形制的塞戲棋局。湖北雲夢和廣西西林縣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局,與博局幾乎壹樣,唯壹不同的是無博箸。而甘肅省武威縣唐咀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確塞戲,棋盤為黑彩底,棋局給白色規矩形圖案,與博棋局圖案稍有不同,出土的塞戲棋於,刻有龍虎兩種圖紋。

漢至魏晉時期,我國的藝苑裏先後還出現了“彈棋”、“樗蒲”、“波羅塞戲——雙陸”等數種博戲,因其形制不隸屬於我國象棋的範疇,缺乏現代人所認定的棋類概念,不再綴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