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出處:宋·王辟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禦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故事: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壹些割據政權。統壹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後才完成。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壹全國後,立誌宏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禦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保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禦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後,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壹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禦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
升堂入室
出處:《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子室也。”
釋義:“堂”古代房舍的前屋,“室”後屋。“升”登上,升堂比喻剛剛入門。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原意學習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之別,現壹般用來贊揚人在研究學問或鉆研技術方面已深得老師的傳授。
故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辦學中,***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壹個。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壹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壹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麽。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有壹次,子路在孔子家裏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壹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麽要在我家裏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經有了壹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壹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壹定的長度和寬度,壹根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壹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開誠布公
出處:《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釋義: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化為成語”,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故事: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結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妳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妳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妳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麽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麽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看重的壹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左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壹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