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彜文的音節文字

彜文的音節文字

中國彜族使用的壹種表意的單音節文字。從形體上看與漢字很接近,實際不是從漢字蛻變而來,可能是仿漢字造字方式創造的。如彜文中也有象形、指事文字。(圖1)象“頭”,象碗中的飯(氣),字中的點,指出氣處。還有以較突出的部分象形的,(臉),突出鼻形。也有近似漢字的會意字,(孵),表示鳥在有卵的巢上孵雛的意思。彜文文獻古籍較多,主要是手抄本,刻本較少。較古刻本 《太上感應篇》譯述,全文2.29萬字,是今存彜文木刻本文字最多的壹部書。金石彜文,過去中外學者認為最早見於明代刻石,如雲南楚雄自治州祿勸縣的《鐫字崖》,刻有彜、漢兩種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刻石。今貴州大方縣安氏土司彜漢兩種文字的《千歲衢碑記》, 鐫於嘉靖丙午年(1546)。近年來貴州大方縣發現的明成化二十壹年(1485)的銅鐘(圖2),鐘面鑄有彜、漢兩種文字,較上述刻石早60多年,是現存最早的彜文文獻。大方縣水西大渡河石橋建於明萬歷二十年(1592),橋上刻有彜、漢兩種文字的碑記 (見彩圖)。彜文記述了水西土司安氏世代的歷史,***有1922個字,是現存字數最多的彜文刻石,也是研究彜族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的珍貴資料。從文字發展規律看,彜文字數較少,因而彜文經書手抄本中大量借音表意。彜語有 6個方言,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假借文字也因地各異,這是彜文經書難解的原因之壹。為使彜文能更好地為各方言區服務,四川涼山彜族地區以喜德語音為標準音、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制訂了《四川彜文規範方案》,***確定 819個規範彜字,於1975年開始在四川彜族地區推廣使用,並設計了拉丁字母的“彜語拼音方案”,便於註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