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烏梢蛇簡介

烏梢蛇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烏梢蛇的別名 7 烏梢蛇的處方用名 8 來源 9 原動物形態 10 產地 11 采收與初加工 12 生藥性狀 13 理化鑒別 14 烏梢蛇的炮制 14.1 烏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烏梢蛇 14.1.2 烏梢蛇肉 14.1.3 酒烏梢蛇 14.2 成品性狀 14.3 炮制作用 14.4 炮制研究 14.5 貯存方法 15 性味歸經 16 功能主治 17 化學成分 18 烏梢蛇的藥理作用 19 烏梢蛇組方精選 19.1 治大麻風 19.2 治紫白癜風 19.3 治嬰兒撮口,不能吸乳 19.4 治破傷中風(項強,身直) 19.5 治木舌脹塞 20 烏梢蛇的藥典標準 20.1 品名 20.2 來源 20.3 性狀 20.4 鑒別 20.5 浸出物 20.6 烏梢蛇飲片 20.6.1 炮制 20.6.1.1 烏梢蛇 20.6.1.2 烏梢蛇肉 20.6.1.3 酒烏梢蛇 20.6.2 鑒別 20.6.2.1 模板DNA提取 20.6.2.2 PCR反應 20.6.2.3 電泳檢測 20.6.3 性味與歸經 20.6.4 功能與主治 20.6.5 用法與用量 20.6.6 貯藏 20.7 出處 21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烏梢蛇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烏梢蛇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烏梢蛇 1 拼音

wū shāo shé

2 英文參考

black snak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ocy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ocys(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acktail snak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烏梢蛇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幹燥體[2]。烏梢蛇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烏梢蛇飲片呈段狀,表皮烏黑色或黑褐色,無光澤,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質堅硬,氣腥,味淡[3]。烏梢蛇肉,呈段片狀,無皮骨,肉厚柔軟,黃白色或灰黑色,質韌,氣腥,略有酒氣[3]。酒烏梢蛇色澤加深,略有酒氣[3]。

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烏梢蛇飲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酒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多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

4 拉丁名

Zaocy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blacktail snak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烏梢蛇的別名

烏蛇(《藥性論》)

黑風蛇[1]。

黑梢蛇(《開寶本草》)

劍烏梢(《本草衍義》)

黑花蛇(《本草綱目》)

烏峰蛇(陳義《動物學》)

烏花蛇、劍脊蛇、劍脊烏梢蛇

7 烏梢蛇的處方用名

烏梢蛇、烏蛇、烏梢蛇肉、制烏梢蛇[3]。

8 來源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幹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幹燥。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內臟的幹燥全體[1]。

9 原動物形態

烏梢蛇全長可達2米以上。頭扁圓;頭部和頸部分界不明顯。吻鱗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寬大於長,其與吻鱗的縫合線遠較與鼻鱗的縫合線為短。前額鱗大,兩鱗間的縫合線等於從其前緣至吻端的距離,寬大於長,外緣包至頭側。額鱗前大後小,長與鼻間鱗和前額鱗的和相等。眼上鱗寬大,長與其額鱗前緣至吻端的距離相等。鼻孔橢圓形,位於2鼻鱗中間。頰鱗1片,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眼前鱗2片,上緣包至頭背。眼大,眼後鱗2片。顳鱗前後列各2片,前列的狹而長。上唇鱗8片,第4、5兩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頦鱗比後頦鱗短,與前5片下唇鱗相接。後頰鱗與第1腹鱗間有小鱗1對。下唇鱗11片,第6片最大。體鱗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鱗186~205片,肛鱗2裂,尾下鱗101~128對。尾部漸細。體呈青灰褐色,各鱗片的邊緣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鱗片呈黃色或黃褐色,其外側的2行鱗片則成黑色縱線。上唇及喉部淡黃色。腹面灰白色。其後半部呈青灰色。(《中藥大辭典》)

10 產地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主產浙江、江蘇、貴州、湖北等地[1]。

11 采收與初加工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幹燥。

12 生藥性狀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13 理化鑒別

烏梢蛇粉末螢色或淡棕色。角質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向條紋。表皮表面觀密布棕色或棕黑 *** 素顆粒,常連成網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淡黃色或近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密橫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較粗。

14 烏梢蛇的炮制

唐代有炙去頭尾,取肉炙過(《外臺秘要》)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太平聖惠方》)、酒焙制(《小兒藥證直訣》)、酒煨制、酥制、藥汁制(《聖濟總錄》)、酒煮制(《扁鵲心書》)、燒制(《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本草述》)、清蒸制(《握靈本草》)法[3]。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等[3]。

14.1 烏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烏梢蛇

取原藥材,除去頭、鱗片及灰屑,切段,篩去碎屑[3]。

14.1.2 烏梢蛇肉

取烏梢蛇,除去頭、鱗片及灰屑,用定量黃酒悶透後,取出趁濕除去皮骨,切段,幹燥,篩去碎屑[3]。

每100kg烏梢蛇,用黃酒20kg[3]。

14.1.3 酒烏梢蛇

取凈烏梢蛇段,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3]。

每100kg烏梢蛇段,用黃酒20kg[3]。

14.2 成品性狀

烏梢蛇呈段狀,表皮烏黑色或黑褐色,無光澤,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3]。質堅硬[3]。氣腥,味淡[3]。

烏梢蛇肉,呈段片狀,無皮骨,肉厚柔軟,黃白色或灰黑色[3]。質韌[3]。氣腥,略有酒氣[3]。

酒烏梢蛇色澤加深,略有酒氣[3]。

14.3 炮制作用

烏梢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如治風瘙癮疹的烏蛇膏(《太平聖惠方》);治濕疹、瘙癢的止敏片(《中醫雜誌》1980年第3期)[3]。

酒炙能增強祛風通絡止痙作用,並能矯臭、防腐,利於服用和貯存[3]。多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如治風濕痹痛,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的烏蛇丸(《太平聖惠方》);治破傷風,頸項緊硬,身體強直的定命散(《聖濟總錄》);治麻風的烏蛇丸(《秘傳大麻風丸》);治壹切幹濕癬的三味烏蛇散(《聖濟總錄》)[3]。

14.4 炮制研究

烏梢蛇全體含賴氨酸、亮氨酸、天門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成分[3]。蛇蛻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膽中含膽酸、胰島素[3]。

烏梢蛇水煎劑或醇提液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的發生,其抗驚厥作用強度相當於25mg/kg的苯巴比妥鈉[3]。

烏梢蛇酒制可使不溶於水的脂類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同時,可防止烏梢蛇黴爛、變質、蟲蛀[3]。

烏梢蛇的頭與皮是品種鑒別的主要依據,產地加工時應該保留,以供鑒別[3]。另有認為烏梢蛇是無毒蛇,頭部無毒腺,為節約藥材,炮制時可考慮不去頭部[3]。

對酒炙烏梢蛇炮制工藝研究,有報道取潔凈烏梢蛇段塊,黃酒拌勻,放容器內加蓋後送進烘箱30C烘悶30分鐘,取出充分涼透,再敞開送進烘箱60℃低溫幹燥15分鐘,取出,在通風幹燥處放涼[3]。另有麩炒酒炙法和蒸後切段砂炒噴酒晾幹的經驗方法[3]。

14.5 貯存方法

貯放於石灰缸內,或與花椒***貯,或噴酒精少許,密閉,置通風幹燥處[3]。防潮,防蛀[3]。

15 性味歸經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味甘,性平[1]。入肝、肺經[1]。

16 功能主治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祛風濕,通經絡,攻毒的功效[1]。治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肌膚麻木,骨、關節結核,小兒麻痹癥,破傷風,麻風,皮疹瘙癢,疥癬[1]。

《中藥炮制學》:

烏梢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如治風瘙癮疹的烏蛇膏(《太平聖惠方》);治濕疹、瘙癢的止敏片(《中醫雜誌》1980年第3期)[3]。

酒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多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如治風濕痹痛,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的烏蛇丸(《太平聖惠方》);治破傷風,頸項緊硬,身體強直的定命散(《聖濟總錄》);治麻風的烏蛇丸(《秘傳大麻風丸》);治壹切幹濕癬的三味烏蛇散(《聖濟總錄》)[3]。

17 化學成分

烏梢蛇全體含有蛋白質及脂肪[1]。

烏梢蛇全體含賴氨酸、亮氨酸、天門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成分[3]。蛇蛻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膽中含膽酸、胰島素[3]。

18 烏梢蛇的藥理作用

烏梢蛇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抗蛇毒作用[1]。

烏梢蛇水煎劑或醇提液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的發生,其抗驚厥作用強度相當於25mg/kg的苯巴比妥鈉[3]。

烏梢蛇酒制可使不溶於水的脂類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6~12g。

《中醫大辭典》:內服:煎湯,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1]。亦可浸酒服[1]。

19 烏梢蛇組方精選 19.1 治大麻風

用烏蛇三條蒸熟。取肉焙幹,研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米粒大。以此餵烏雞,待食盡即殺雞烹熟。取雞肉焙幹,研為末。每服壹錢,酒送下。或加蒸餅用丸服亦可。吃過三、五只烏雞,媽即愈。又方:捕大烏蛇壹條,打死,待爛後,加水二碗浸泡七天,去掉坡、骨,倒入糙米壹升浸泡壹天。取米曬幹,餵白雞壹只(令雞先餓壹日)。等到羽毛脫落,即殺雞煮吃,冊時適量飲酒,雞吃盡後,再用熱水壹盆,洗浴大半天,其病自愈。(《中醫大辭典》)

19.2 治紫白癜風

用烏蛇肉(酒炙)六兩,枳殼(麩炒)、牛膝、天麻各二兩,熟地典四兩、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風、桂心各二兩,各銼在細片,裝袋中,用酒二鬥浸泡,密封七天。每次溫服壹小確定。忌雞鵝鱝從及發物。(《中醫大辭典》)

19.3 治嬰兒撮口,不能吸乳

用烏蛇(酒浸過,去皮、骨,炙幹)半兩、麝香壹分,***研為末。每用半分,以荊芥湯灌下。(《中醫大辭典》)

19.4 治破傷中風(項強,身直)

用白花蛇、烏蛇,各取後端二寸,酒洗潤,刮出肉,加全蜈蚣壹條,***炙為末。每服在錢,溫酒調下。此方名“定命散”。(《中醫大辭典》)

19.5 治木舌脹塞

用蛇膽壹枚,焙幹,研為末,敷舌上。有涎即葉去。(《中醫大辭典》)

20 烏梢蛇的藥典標準 20.1 品名

烏梢蛇

Wushaoshe

ZAOCYS

20.2 來源

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幹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幹燥。

20.3 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20.4 鑒別

本品粉末螢色或淡棕色。角質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向條紋。表皮表面觀密布棕色或棕黑 *** 素顆粒,常連成網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淡黃色或近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密橫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較粗。

20.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2.0%。

20.6 烏梢蛇飲片 20.6.1 炮制 20.6.1.1 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20.6.1.2 烏梢蛇肉

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幹燥。

20.6.1.3 酒烏梢蛇

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幹。

每100kg烏梢蛇,用黃酒20kg。

本品為段狀。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氣。

20.6.2 鑒別

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20.6.2.1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缽中,加液氮適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0.g置1.5ml離心管中,加入消化液275μl[細胞核裂解液200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溶液50μl,蛋白酶K(20mg/m1)20μl,RNA酶溶液5μl],在55℃水浴保溫1小時,加入裂解緩沖液250μl,混勻,加到DNA純化柱中,離心(轉速為每分鐘10000轉)3分鐘;棄去過濾液,加入洗脫液800μ1[5mol/L醋酸鉀溶液26μl,1mo1/L Tris鹽酸溶液(pH值7.5)18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溶液(pH值8.0)3μl,無水乙醇480μl,滅菌雙蒸水273μl],離心(轉速為每分鐘10000轉)1分鐘;棄去過濾液,用上述洗脫液反復洗脫3次,每次離心(轉速為每分鐘10000轉)1分鐘;棄去過濾液,再離心2分鐘,將DNA純化柱轉移入另壹離心管中,加入無菌雙蒸水100μ1,室溫放置2分鐘後,離心(轉速為每分鐘10000轉)2分鐘,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置零下20℃保存備用。另取烏梢蛇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模板DNA溶液。

20.6.2.2 PCR反應

鑒別引物:5'GCGAAAGCTCGACCTAGCAAGGGGACCACA3'和5'CAGGCTCCTCTAGGTTGTTATGGGGTACCG3’。PCR反應體系:在200μl離心管中進行,反應總體積為25μl,反應體系包括10×PCR緩沖液2.5μl,dNTP(2.5mmol/L)2μl,鑒別引物(10μmol/L)各0.5正,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l)0.2μl,模板0.5μl,無菌雙蒸水18.8μl。將離心管置PCR儀,PCR反應參數:95℃預變性5分鐘,循環反應30次(95℃30秒,63℃45秒),延伸(72℃)5分鐘。

20.6.2.3 電泳檢測

照瓊脂糖凝膠電泳法(三部附錄ⅥB),膠濃度為1%,膠中加入核酸凝膠染色劑GelRed;供試品與對照藥材PCR反應溶液的上樣量分別為8μl,DNA分子量標記上樣量為2μl(0.5μg/μl)。電泳結束後,取凝膠片在凝膠成像儀上或紫外透射儀上檢視。供試品凝膠電泳圖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凝膠電泳圖譜相應的位置上,在300~400bp應有單壹DNA條帶。

20.6.3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肝經。

20.6.4 功能與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20.6.5 用法與用量

6~12g。

20.6.6 貯藏

置於燥處,防黴,防蛀。

20.7 出處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