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柳青青江水平是在哪裏所作

楊柳青青江水平是在哪裏所作

楊柳青青江水平是在夔(kuí)州所作。楊柳青青江水平這句詩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竹枝詞二首·其壹》,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時所作。

楊柳青青江水平出處

《竹枝詞二首·其壹》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壹首用民歌體寫的戀歌。大意是: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壹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這真好象黃梅季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令人捉摸不定,是無“情”還是有“情”呢?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壹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制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壹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這是其中壹首。

《竹枝詞》寫作的地點

夔州竹枝歌舞是奉節縣已申報國家級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是壹種由竹枝民歌和舞蹈合壹的表演形式。唐長慶二年(822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看到竹枝歌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對竹枝民歌進行改造,按照其曲調創作新詞,作《竹枝詞九首》和《竹枝詞二首》。他在《竹枝詞九首引》中寫道:“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認為劉禹錫的《竹枝詞》是在巫縣寫的這種錯誤的觀點,源於對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引》中的“建平”的不正確的理解。其實,專家和權威機構早有正確的解釋。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復旦大學教授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編第壹冊171頁《竹枝詞》的解題中,對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引》中的“建平”是這樣解釋的:“建平,古郡名,三國吳置,故治在今四川省巫山縣,這裏指夔州。”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詩選》(下)123頁《竹枝詞》的註釋中,對“建平”的解釋是“泛指夔州”。兩書對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引》中的“建平”的解釋是清清楚楚的,劉禹錫是用古地名“建平”指代當時的夔州。不能因為巫山縣是古建平的郡治和今仍有建平鄉,就牽強附會地把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引》中的“建平”說成是巫山縣。

用古地名指代現地名,這是唐人作詩的壹種習慣。如李白的《江上寄巴東故人》稱夔州為巴東,是因為夔州曾為巴東郡。劉禹錫在夔州寫的《魚復江中》稱夔州為魚復,是因為夔州的治所奉節曾為魚復縣。他寫的《始至雲安寄兵部韓侍郎中書白舍人二公近曾遠守故有屬焉》稱夔州為雲安,是因為夔州曾為雲安郡。他在《竹枝詞九首引》中用“建平”指代夔州,是因為夔州的地盤大部分與三國時吳國的古“建平”重合。“余來建平”,意即“我來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