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李賀是中唐最後壹位詩人。可以用他去世的年份來畫嗎?李賀生於公元790年,卒於816年。816或其附近是中晚唐的邊界嗎?再來看看中唐其他詩人!中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有三個:“大歷十才子”,韓萌派和白元派。此外,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個性獨特的詩人。《大理十才子》時間早,可以忽略。韓愈死於824年,孟郊死於814年,元稹死於831年,白居易死於846年,劉禹錫死於842年,柳宗元死於819年,幾乎都晚於李賀。這樣分好像不太合適。
我這裏沒有太多其他詩人的資料。我這裏有劉禹錫和杜牧的編年史。恰好他們壹個是中唐詩人,壹個是晚唐詩人。我們就不能對比壹下他們的編年史嗎?如果劉禹錫去世的年份與杜牧出生的年份相近,那麽這幾年大致可以視為中晚唐的分界線。然而,杜牧39歲那年,劉禹錫去世了。也就是說,從803年到842年,有近40年的巧合!杜牧只活了50年,整個唐朝才289年。這40年絕不可能被粗略地認為是壹個時間點,也無論多麽模糊。我們做什麽呢是的,這39年可以進壹步壓縮。因為老詩人不是壹直寫到死,年輕詩人也不是生來就寫詩的。兩端時間壹壓縮,時間自然就短了。先看杜牧。根據陜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杜牧集年譜》,他的第壹部重要作品《龔放賦》創作於825年。這壹年杜牧22歲。於是,39年就縮減為17年(825~842年)。再看劉語熙。他不是自825年後就沒發表過什麽重要著作嗎?看他的年表,我們不難發現,825年,他寫出了著名的《金陵五題》;826年寫《金陵回首往事》、《揚州第壹會賞樂天》;827-828年,他寫了《參觀杜宣風景》;834年,他寫了《楊柳枝詩九首》;並於838年寫下《與樂天談春詩》。837~842年有“賞樂天見舊”...劉禹錫晚年的《精氣神永不衰竭》,那麽這個17年真的很難壓縮,作為分界點是否還是太長了?
如果這種想法說不通,是否可以換個思路,找壹個類似“安史之亂”的重大政治事件來劃分中晚唐?安史之亂後,王變法、甘露之變、會昌滅佛、黃巢起義等對唐代政局和文壇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王變法明顯過早,黃巢起義明顯過晚,不能作為中晚唐的分界線。唐武宗即位時,杜牧3089歲,他的《阿房宮賦》已經完成了十多年。所以以武宗會昌時期滅佛來劃分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它落在替代範圍內,只有花蜜的變化(835)。但是,甘露之變是否可以分為中晚唐?這次政治動蕩的後果是文宗被軟禁,宦官勢力膨脹,壹些反對宦官專制的大臣被殺(包括詩人王涯、陸通)。但沒過多久,文宗駕崩,武宗登基,有效遏制了宦官專制。而且,王亞被殺只是因為他是丞相,而魯通更冤枉,只是因為他當時住在王亞家裏。這次政變的政治影響極其有限,遠不能與安史之亂相提並論,也沒有引起文風的變化,更沒有在文壇上引起很大的震動。所以,恐怕不能作為中晚唐的界限。這條路好像被堵住了。
那麽,可以用壹個皇帝來區分中晚唐嗎?唐朝有二十個皇帝,中唐大部分皇帝都只是平庸,到了晚唐就更昏庸了。安史之亂後的皇帝依次是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景宗、文宗、武宗、玄宗、宗彜、諾宗、趙總、艾迪。王、變法發生在順宗,黃巢起義發生在熙宗。如果截住中段,前面還有七皇。這七個人中,宗彜不是賢明的國王,這應該作為結論,可以排除;憲宗時期,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韓愈、李賀、元稹等中唐重要詩人都很活躍,所以他也可以把他們排除在外。唐穆宗和景宗執政時間很短。文人試圖下大力氣治理,但在他執政期間,出現了“甘露之變”。武宗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治理,但在位時間不長。玄宗是壹位著名的君主,被稱為“小太宗”。總的來說,玄宗之前,唐朝有壹些成功的皇帝,有復興的希望。自宗彜以來,唐朝滅亡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從這個角度來看,玄宗和宗彜似乎應該劃清界限。但如果這樣劃分的話,晚唐著名詩人“小杜麗”都將成為中唐詩人。所以,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實在不行,我們來看看上面的思路!劉禹錫與杜牧所重疊的十七年是825年至842年,李賀死於816年,韓、孟、袁、白、劉、劉分別死於824、814、831、846、842、819年。這壹時期的皇帝主要是唐憲宗(805年至820年在位)和唐穆宗(820年至824年在位),以及景宗(824年至826年在位)、文宗(826年至840年在位)和武宗(840年至846年在位)。
可能中晚唐只能大致劃分在820年到842年之間。也許他們很難有壹個明確的界限。翻開袁興培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隋唐卷,可以看到這樣壹段話:“長慶以後,唐朝的危機進壹步加深,士人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詩歌適應了時代的變化,有了新的內容和藝術表現。於是,唐詩的風格又壹次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中唐到晚唐。”長清是唐穆宗的稱號。可見我的想法總體是好的。唐穆宗和唐敬宗貪圖享樂,不顧國家大事,文人臣服於宦官。這壹時期唐朝的滅亡還沒有成為定局,但可以說唐朝的危機進壹步加深了,這是好事。
此外,在談到中國文學史上的晚唐詩歌時,他還說:“晚唐的詠懷詩數量大增...這種痛定思痛,從劉禹錫長慶末、鮑莉年(唐敬宗年)寫的《西炮臺舊事》、《金陵五題》、《懷古臺城》開始,形成壹股聲勢。後來又有了杜牧和泰成。換句話說,把劉禹錫視為中唐詩人是不準確的。他具有開啟晚唐詩風的作用。
我的思想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自己探索的。我覺得它的意義在於,我開始學會調動自己知道的或者很容易找到的零散材料去思考和處理自己的問題。也許裏面有很多錯誤和漏洞,也許在思路和方法上有很大偏差。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提出妳們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