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德化碑的事件始末

德化碑的事件始末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南詔王閣羅鳳按慣例赴雲南(今雲南驛)謁見時任雲南(今姚安)太守的張虔陀,而其妻競受到張虔陀的侮辱,閣羅鳳十分憤怒,上表控告,但朝廷不置壹辭,於是閣邏鳳起兵問罪,殺張虔陀,攻城奪地數十處。第二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統兵8萬攻打閣邏鳳,閣羅鳳派人前去陳述原委,“切陳丹款,至於再三”,表示願再置府城,歸還俘虜,但鮮於仲通狂妄自大,“褊急寡謀”,不許講和,“唯言屠戮”。閣羅鳳面臨強敵毫不畏懼,當機立斷,聯合吐蕃,大敗唐軍於西洱河,鮮於仲通“逃師夜遁”,損兵6萬。南田受吐善封為東帝,立國號稱大蒙。唐王朝不接受教訓,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遣大將李宓率兵10萬出擊南詔。經過激戰,唐軍覆沒。

這即是有名的“天寶戰爭”。 閣羅鳳雖然數敗唐軍,聲威赫赫,國力強盛,但他是壹個有眼光的政治家,從南詔的根本利益考慮,不願長期與唐王為敵。他又是壹個善於進退的謀略家,以全勝之軍,為唐軍將士裹屍收兵,“祭而葬之”,並令人撰文,詳記天寶戰爭的前因後果,陳述不得已而反唐的苦衷,此文刻於巨碑之上,立於都城之中,這就是《德化碑》。勝利者而取低姿態,戰勝者而傾心歸附,閣邏鳳的作為證明他是壹個真正的強者。非但勒石刻碑以訴衷情,圍繞天寶戰爭,閣邏鳳還采取了壹系列消除後患的措施,他將唐軍陣亡將士的遺骸建成壹座“大唐天寶戰士冢”,即習稱的“萬人冢”,歲時祝祭。另於蒼山斜陽峰麓修建“唐李公之廟”,即習稱的“將軍廟”,祭祀唐軍陣亡主帥李宓及部將。如此等等,足見閣邏鳳用心之深。這些作為,為以後南詔與唐王的修好,安定邊疆,統壹祖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10年前,筆者到大理觀《德化碑》,又到蒼山訪將軍廟,思及閣羅鳳壹代明君風采,有詩抒懷雲:

百代英雄噪寰中,峨冠搖曳蒼洱松。

碧海連天旌蔽日,平明秋月馬嘶空。

大野爭馳白骨怨,青溪瀑瀉金戈兇。

將軍獨坐高堂際,檐鈴輕敲南詔風。 閣羅鳳死後,其孫異牟尋立為國主,即遣使三路入成都,請求歸返唐室。唐王朝此時兵相連,國力大減,痛定思痛,不得不面對現實,接納南詔。回首往事,總結經驗教訓,宰相李泌認識到,“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承認過在唐而不在南詔,因此提出“南通雲南”以“斷吐蕃之臂”的方略,為唐德宗接受。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朝派袁滋為特使持節來冊封南詔王,這是在《德化碑》樹立之後28年的事,自此,南詔重歸於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