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醫學界偉人故事

醫學界偉人故事

以下是中國古代10位 醫學偉人, 希望對您有幫助

1.黃帝,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傑出英雄和領袖人物,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因最早於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業基礎,故又姓姬,因出生並主要活動於陜北黃土高塬,而被尊稱為黃帝。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結束了野蠻時代,中華民族開始步入文明,黃帝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壹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有***主的國家,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黃帝時代的制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為中華古國的悠久文明和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他被後世認為是中醫學的始祖,相傳《黃帝內經》便是他與朝臣歧伯等的對話編輯而來。

2.岐伯,我國遠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他從小善於思考,有遠大的誌向,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後見許多百姓死於疾病,便立誌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於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壹時的醫生。黃帝為療救民疾,尊他為老師,壹起研討醫學問題。《黃帝內經》多數內容即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岐伯又尊稱為岐天師

據有關史誌書目記載,托名岐伯的著作約有8種:1《漢書·藝文誌》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書·經籍誌》載《岐伯經》十卷;3.《新唐書·藝文誌》載《岐伯灸經》壹卷(《宋史·藝文誌》則載為《黃帝問岐伯灸經》);4.《宋史·藝文誌》載《岐伯針經》壹卷;5.《通誌·藝文略》載《黃帝岐伯針論》二卷;6.《通誌·藝文略》載《岐伯精藏論》壹卷;7.《崇文總目》載《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壹卷(《宋史·藝文誌》則載為《岐伯論針灸要 訣》);8.《竹堂書目》載《岐伯五藏論》。

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相傳為醫家之祖。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因而後世用即以“岐黃”代稱《內經》。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指中醫書;“岐黃業”指中醫行業等等。

3.炎帝,即神農氏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因而,炎帝被認為是中藥學的始祖。

4.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字仲景,古代偉大的醫學家。東漢南陽郡人,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的故裏。據史料記載,仲景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相傳漢獻帝初,張仲景被舉孝廉,建安年間官居長沙太守。著《傷寒雜病論》16卷,約成書於三世紀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壹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熔理法方藥為壹體,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創中醫醫臨床醫學之體。自唐代以來,仲景學說傳播於世界各地,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日本、朝鮮等國人民稱他為醫學“先師”,祖國人民則稱之為“醫聖”。有“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之說法。

醫聖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根據自己多年辯證論治的經驗寫成壹部書,叫《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證經驗,是我國第壹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記載了對疾病的各種治療原則和治療原則和治療各種傳染病和雜病的方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該書把病癥分成若幹條目,每條先介紹臨床表現,然後根據辯證分析,定為某種證,最後根據證提出治法與方藥。為中醫辯證論治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成為歷代醫家辯證論治的楷模。他所確立的“辯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與《黃帝內經》壹起,***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使中醫成為壹門完整的科學,清代的《醫宗金鑒》評價該書:“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 誠醫門之聖書。” 在流傳過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後,被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壹人就占了兩部,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現在仍然是中西醫學習研究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療的重要典籍。壹千七百多年來,這兩部鞽作不但為中國歷代醫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和學說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到現在,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壹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

張仲景壹生的鞽述十分豐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傳了,只留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對醫學的貢獻,被後世尊稱為“醫聖”。他所撰鞽的《傷寒雜病論》及其辯證論治思想,在今天的臨床實踐方面方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富貴的臨床經驗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同財富。

5.皇甫謐(215-282),魏晉時期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壹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鉆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因此,他被認為是中醫針灸的第壹位集大成者。

6.華佗(約141~208),字元化,東漢末醫學家。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壹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壹月之間皆平復。”華佗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它比西方早壹千六百多年。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以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壹種“五禽之戲”。其所著之書已軼。現存《中藏經》,是後人托名之作。

7.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熙,今山東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任魏太醫令,“性度沈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生之道。”(唐·甘伯《名醫傳》)王氏著有《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曾整理編纂仲景《傷寒雜病論》壹書,使之流傳於今,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著有《脈訣圖要》6卷,《脈賦》1卷,《脈訣發蒙》3卷,《論病》6卷等,均佚。

王叔和對中醫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編纂。他總結脈學,編纂《脈經》。繼承前人對脈學研究的成就,匯集了前期醫學名著及先朝名醫的有關文獻,結合自身經驗,撰成《脈經》壹書,使脈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推動了我國醫學的進步,並對世界醫學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他主張早期治療,提倡預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差,以成痼疾。 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王叔和《傷寒論》強調了早期診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時講究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大有預防醫學之意義。

8.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藥費用幾乎蕩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壹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征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壹壹謝絕了,他的誌向是做壹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註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註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饑渴疲勞,要壹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鉆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藥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藥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壹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壹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壹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叠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壹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壹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壹類是典籍資料,壹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9.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博物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李時珍出生在壹個世醫的家庭。父親李言聞系當地名醫,李時珍受父親的影響極深。他從小喜愛醫藥,雖經父親督促,精讀四書五經、墳典傳奇,但卻無心功名,終於走上研究醫藥、研究自然科學的道路。

他最偉大的成就是編纂了《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他在《本草綱目》壹書中,在每壹種藥物之下,采用了“正誤”的方式對前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和辨誤,其中絕大多數是言之有據,符合科學道理的。這壹體例在本草學上也是創造性的,說明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和堅實基礎。為了使藥物發揮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張對藥物的本性進壹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藥物的自然性能。如對藥物的升降浮沈的藥性,主張采取某些辦法,使其服從於治療的需要。如認為對原來的藥性下沈的藥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顛頂;而原為升浮之藥物則可以鹹寒藥為引使直達下焦。這樣,他得出了人不僅能夠“窺天地之奧”,還有“達造化之權”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時珍以科學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說,如在談到古代以金銀服食時,認為“血肉之軀,水谷為賴,何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胃腸乎。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本草綱目·金石部·金》>又說:“(銀)性剛戾,服之能傷肝是也。抱樸子雲銀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謬言也,不足信。”(《本草綱目.金石部·銀》)認為所謂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說”,“幻誕之談。”他斥《本經》、葛洪等關於服食的論述為“誤世之罪,通乎天下”,認為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綱目。獸部·伏翼》)李時珍不僅是壹位藥物學家,又是壹位博物學家。他對於生物、地質等學科很有研究,對化學、天文、歷法、氣象也有壹定的心得。李時珍更是壹位高明的醫藥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載有相當多的驗案,均為本人治病之記錄。他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醫學理論及豐富的實踐,使他在醫療活動中,取得較好的療效,壹度應召入太醫院。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來自《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醫著,但他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內經》,以後尤其是金元以來的醫學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響最大,特別推崇張元素、李東垣的醫療思想。認為張元素是“大揚醫理,靈素之下,壹人而已。”他把在藥物學上的成就,靈活地運用到治療學上,除去遵循傳統的醫學理論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以外,特別重視分析藥物的歸經,講究性味,豐富和發展了本草學的理論內容,從而使其治療的效果不斷提高。李時珍對脈學、經絡學說也都有較深的理解和研究。這些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都是他醫學、藥學成就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綱目》是壹部博物學的劃時代作品外,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在書中,李時珍以簡潔明了的詩句,概括地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極便於初學記誦,有利於普及脈學知識;《奇經八脈考》則是十二條正經以外的經絡系統的總結。《瀕湖脈學》曾被譯為德文,在國外出版。在文學方面,李時珍還是壹位詩人,他的《瀕湖脈學》,就是用律詩體寫成的。可惜文獻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詩。

李時珍也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內外有崇高的聲譽和很大的影響。

10.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壹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遊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 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氏壹生忙於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現傳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後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壹卷;《葉天士醫案存真》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壹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並論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遊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臨證指南醫案》則是無錫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壹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卷壹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後,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壹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另外,托名葉氏的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嶽發揮》、《葉氏醫衡》、《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癥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壹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葉天士作為壹位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