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學術委員會成立,並誕生了全國博物館系統唯壹的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有關故宮的書籍數百種,後陸續編輯出版“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在辦好《故宮博物院院刊》的同時,又創辦了面向社會大眾的普及性的《紫禁城》雜誌。故宮博物院的老壹輩專家出了壹批學術碩果,唐蘭對馬王堆帛書的整理,羅福頤的古璽印調研,徐邦達的書畫鑒定,單士元的《故宮劄記》,顧鐵符的《夕陽芻稿》,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史》,於倬雲主編《紫禁城宮殿》,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以及劉九庵、楊伯達、鄭瑉中等先生也出版了著作。同期,許多中青年研究人員也在崛起。特別是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紫禁城學會及宮廷史學會的成立,社會上更多力量參與故宮研究,標誌著故宮學研究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成立。藏品主要由故宮南遷文物運臺部分構成,計2,972箱,其中器物46,100件,書畫5,526件,圖書文獻545,797冊件,合計597,423件冊;另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11,562件。以上***運去608,985件。至2001年底,又新增44,612件冊。臺北故宮現***有藏品65萬件多。運臺故宮文物雖只占當時南遷箱件的22%,但頗多精品。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對文物的重新點核、整理及與其他機構合作交流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如1971年起協助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這是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前身,培養出許多藝術史研究人才;1978年與“國史館”合作校註《清史稿》,後由“國史館”整理出版為《清史稿校註》。並先後出版了多種期刊、專書、目錄,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臺北故宮辦有學術性的《故宮學術季刊》、普及性的《故宮文物月刊》。
國際上對於故宮的研究,還未出現很有分量的成果,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都有壹些從事中國書畫及陶瓷等器物研究的學者。這些年來,隨著故宮多次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不斷在海外舉辦文物展覽,以及研究人員的互相交流,學術視野的擴大,使國外對故宮研究在已有基礎上有所深入。
在關於故宮的研究上,目前還存在壹些問題:缺乏長遠、統壹的規劃,重點不很明確,壹些重要課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方法還比較單壹,研究力量缺乏必要整合,海內外的學術交流還不夠廣泛,故宮博物院對院外研究者提供必要的條件還做得不夠好,等等。
故宮學雖是新提出的壹門學科,但又是客觀存在且已進行了近80年研究的學科。當前加強故宮學學科建設,構建故宮學學科體系,時機已經成熟,這對於整合研究力量,規劃研究方向和重點,加強薄弱環節,提高研究水平,更好的挖掘故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的文化建設的意義。
2013年南開大學宣布首次招收故宮學博士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將與故宮博物院首次聯合招收故宮學與明清宮廷研究方向博士生,首屆計劃招收3名學生,將采取雙導師制度。學生將在南開大學學習故宮院史、故宮建築學、明清宮廷史等相關課程,並赴故宮博物院考察學習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