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怎麽制鹽﹖

古人怎麽制鹽﹖

人類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巖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采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壹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采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壹直停留在壹家壹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巖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巖鹽井自然溶浸通腔,壹井註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壹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采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1912年采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采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壹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采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擴展資料:

制鹽工業原料

1、海水

海洋面積占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制鹽原料。

2、巖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沈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沈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幹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沈積而成。

3、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鹵水礦床,分布在世界幹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壹般為固相和液相***存,也有鹵水湖和幹鹽湖。

4、地下天然鹵水

沈積巖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巖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鹵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鹵水。

百度百科-制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