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術和古典文學同根同源。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子星座,同樣燦爛輝煌。如果我們稍加註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起源就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至少在兩三千年前,文學和軍備就像壹對孿生兄弟,攜手同行;舞槍弄棒,吟詩作賦,早已是我們祖先看重的文化素養的兩個方面。歷史上有無數本身就是作家的武俠,很多文學作品也充斥著武俠。世界文化史上沒有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
壹般來說,人們很少把武俠和古典文學放在壹起談,尤其是在學術研討會上;但我們很少在各種出版物中看到武術與古典文學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論述和探討。尤其是在武俠和古典文學的配合中,像兩個配合默契的鐵匠,經過幾千年的加熱淬火,* * *鍛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和完美國民性,這壹點沒有被發現,至少沒有被解釋清楚。當我驚訝地發現這壹點的時候,我對武術和古典文學的尊重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我恨不得45歲就開始聞雞起舞偷光。
易經中最早的武術概念。
先秦時代的四書五經都是好的古文,可以作為文學讀物來欣賞。《易經》開篇就有壹句名言:“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天體運行轟轟烈烈,君子也要自強不息。”這句話看起來像是武術家對武術家說的話。如果壹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鐘的外國人問中國武術的精神是什麽,我們可以在易經第壹頁第壹段告訴他這句話。“劍”是壹個特別值得註意的詞。它本身就有兩層意思:壹是“強”,二是“強”。前者指的是堅強的人格和精神,後者指的是身心健康。加上“兒”字——運動員,妳就成了軍人,壯士,劍客,劍客就是武術家。古代樂府中有壹句詩“運動員必是快馬,快馬必是運動員”。
《易經》中講到武功,有“君子以除器防危”之說,說“君子以整器防意外”。這非常符合現代人練武是為了健身防身的觀念。其中,《武術家忠義》中的“武士”——是武術家在古籍中的直接“出場”。“剛正不阿”就是做人,練武。所謂“立天之道,陰陽之道;立足之道,柔中帶剛;“立人之道,說仁義之道”,對宇宙、人生規律的論述,包括八卦觀念的確立,對後世武術的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
“壹陰壹陽是道。萬物在知乎,道紀在天下。在自然界中,它在地下成形,變化可見。軟硬兼施,八卦搖曳。”——妳把易經裏的這些思想講給太極傳,壹個八卦,壹個拳師,就好像妳在講他們在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