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燧人氏是誰?

燧人氏是誰?

燧人(sùi rén)(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壹。

燧人氏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鉆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裏。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鉆,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鉆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鉆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相傳壹萬年前,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位聖人,有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鉆木取火,人們就把這位聖人稱為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屍子》雲::“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雲:“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遊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鉆木取火,有傳教之臺,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鉆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禦虎豹,猶後也。當夫登臺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趙樸初先生曾作詩道:“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氣機。因為摩擦生火第壹次使得人支配了壹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人工取火的發明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所以,燧人氏壹直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崇拜,並尊他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

商丘市城西南2公裏的燧皇陵,相傳就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約7米,周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