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侯,第二侯,第三侯是什麽意思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侯,第二侯,第三侯是什麽意思

節氣,是壹種根據農歷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壹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前後。古代又將五天稱為“壹候”,“三候”為壹個節氣,所以壹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的“三候”根據當時的氣候特征和壹些特殊的現象進行了簡潔的概括。

例: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壹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壹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按照傳統歷法,壹年十二個月,每月二節氣,每節氣三候,每候五日,***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每候有壹種特定的自然現象,最早的完整記載見於《逸周書·時訓解》。下面在分享幾個節氣的三候:

1、春分,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2、清明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桐樹開花了,樸素的香味彌漫,桐花預示著春天的盛景。陽氣漸盛,田鼠為至陰之物,紛紛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愛陽光的鵪鳥出來活動。清明時節多雨又空氣明凈,故而彩虹常見。

3、萬物榮華,大暑至。大暑節氣三候:初候,腐草化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螢火蟲在夏季多就水草產卵,古人便誤以為是由腐草變化而成。大暑時節,空山飛流螢,天氣濕熱難耐,土壤也濕氣潮潤,時常有雷雨突然出現。

4、寒露是24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為冬日避寒,鴻雁成群結隊往南飛,成為天空中最有代表性的秋天符號。雀鳥們因為冷而躲藏起來,深秋天寒時,蛤類大量繁殖,古時候人們認為貝類蛤蜊的條紋和鳥雀很像,便認為蛤蜊是鳥雀變的。而菊花開在寒露,經霜而不雕。

5、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節氣,初候,雞始乳;二候,鷙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大寒,母雞開始孵育小雞,鷹隼在天空徘徊,狩獵找食,以度寒冬。此時寒冷已極,河川的水結冰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層。

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飽含著自然的韻律美,天地之間,富有詩意。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