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如今在我國佛寺、畫屏或雕刻上,麒麟變成壹種非常奇怪的動物。其形狀怪異,頭象畫龍,頸下有須,頭上有角,體青口紅,身披鱗甲,腳踏祥雲,有的還長有翅膀,能騰雲駕霧。它和龍、鳳、烏龜合稱“四靈”,是四種象征吉祥的動物。這四種動物除烏龜外,其他三種動物,壹般學者均認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動物。其實走遍世界各地動物園也不可能有這種動物。如果世界上沒有這種動物,那麽民間為什麽有這麽多的傳說和記載呢?
近年來,筆者曾翻閱群書,最後從動物的形態學、生態學和產地、名稱等多方面考證,終於弄清了我國古代的所謂“麒麟”動物,實際上是指“長頸鹿”而言,只是由於時隔多年,產地遙遠,以至訛傳訛,再加上摻入臆測和聯想,才被畫成這副怪模樣。其主要根據有四方面十七點,當否?僅供學術研究參考。
第壹,先從麒麟形態記載方面來考證:根據《明史?外國傳》記載:
“麒麟前足高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
而長頸鹿為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動物,
(1)《明史·外國傳》記載,麒麟“鹿身”,說明身體象鹿,而長頸鹿也像鹿,而麒麟兩字也為鹿字旁;
(2)長頸鹿的最大特點是頭頸很長,而麒麟“頸長丈六尺有二,只有長頸鹿頸這麽長”;
(3)長頸鹿是陸地上體形最高的動物,雌體高3米,雄體高約5米,而麒麟“前足高九尺,後足高六尺”,這不但體高相近,而且前後足高低差距也很相似:
(4)長頸鹿雌雄都有壹對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則麒麟亦生“短角”;
(5)長頸鹿尾端具有壹束長毛,而麒麟也有壹條尾巴如“牛尾”;
(6)長頸鹿遍體俱黃棕色斑紋,毛隱若鱗,遠看很像身披鱗甲,而民間常吧麒麟畫成全身鱗甲的動物。世界上再沒有壹種動物是這般模樣了。
第二,再從麒麟生態記載方面來考證:
(1)根據《毛詩陸疏廣要》中記載,麒麟“有蹄而不踢人,有角而不觸人”,是壹種性情非常溫馴的動物,而長頸鹿以植物葉為食,也屬食草動物,壹般食草動物都是比較溫馴的,長頸鹿也是壹種性情非常溫馴的動物。它膽子很小,人們只要沒有危害它的行動,不侵犯它的身體,它從不主動攻擊人,當然也不會踢人。
(2)再從另壹些古書上記載:“麒麟不會吠叫,而奔走極速,日行千裏”這也很像長頸鹿的性能,長頸鹿缺乏聲帶,是從不發叫聲的“啞巴”;
(3)長頸鹿每小時能跑60裏以上,也可說是“日行千裏”的動物,這與古書記載麒麟的跑速完全相同。
第三,再從麒麟的產地方面來考證:
《明史?外國傳》中記載:
(1)榜葛刺遣使來朝貢方物,後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及名馬方物;
(2)又據永樂十九年中,有官周姓者,往此市得貓眼(寶石)重二餞許,珊瑚樹高二尺者數枝,又大珠、金珀諸色雅姑異寶,(有)麒麟、獅子、花貓、鹿、金錢豹、駝、雞、白鳩,以歸他國所不及也,蔬果畜產鹹備,獨無鵝、豕二者。麒麟頸長丈六尺有二等;
(3)又有“正統三年貢麟麒,百官朝賀”的記載。可見實有其物,並作貢物獻我國王;
(4)其產地有獅子、豹子、駱駝等,而長頸鹿產地也有獅子、豹子等;
(5)同時麒麟產地“男女勤於耕織,容體皆黑”,即面部和身體皆黑,為非洲黑種人也。這與長頸鹿的產地非洲相同,由於非洲離我國很遠,當時許多人都沒有看到麒麟原物,只根據壹些傳說和記載,才畫成這麽壹副怪相。
第四,最後從麒麟名稱方面來考證:
(1)實際上在長頸鹿非洲當地,如索馬裏***和國,當地人民稱長頸鹿為“gen˙”,讀音為“其麗”,這與麒麟的讀音非常相近;
(2)而歐美各國的現代語中,長頸鹿的名字也是從阿拉伯語“Zourafa”而來,讀音為“其拉發”,前半部分也與麒麟很相近;
(3)其實根據(詳解日漢辭典)記載,麒麟日語為“きリん”,即指偶蹄類動物長頸鹿,日本是最早把長頸鹿稱為麒麟的國家,至今日文中還沿用這個名字。
根據以上麒麟和長頸鹿的形態學、生態學和產地、名稱等四方面十七點來考證,我國古代民間所稱的“麒麟”即為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動物長頸鹿(Ciraffa camelopardalis)無疑。又名其麗(索馬裏)、其拉發(歐美各國)、麒麟(日本)。該動物頸很長,故名長頸鹿。是陸生最高動物。雌雄都有小角。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於遠矚。尾端具壹束長毛,全身斑紋,奔跑很快。以植物葉為食。妊娠期420~450天,每胎產1~2仔。分布非洲各地。是壹種極珍貴的保護動物和觀賞動物。(原載中國農業考古中心主編《農業考古》2002年第1期,國內外公開發行;馮洪錢編著《獸醫本草拾遺》考註類第1064節888頁;《溫嶺日報》2004年5月19日轉載)。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編:《二十五史·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
(2)馮德培、談家禎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
(3)馮洪錢編著:《獸醫本草拾遺》,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9。
(4)北京外國語學院編:《詳解日漢辭典》,北京出版社,1983.1。
(5)英國牛津大學編:《英漢雙解辭典》,牛津大學出版社,1956.7。
龍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之壹。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龍”,似乎是壹種有角、大口、紋身、蜿曲的動物。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神話傳說中, 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禍是人首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表現的伏羲、女禍交尾圖,就是“龍的傳人”的形象的說明。
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只腳,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魚的鱗和須... ...
學者們積千百年來人們考證研究的成果,得出較為壹致的結論:龍只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和種象征美好生活的動物;龍起源泉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
據專家們考證,最早以“龍”為圖騰的是長江下遊的古代吳越民族。證據之壹是古代吳越普遍流行著壹種斷發紋身的風俗,以表示他們的“龍子”身分,祈求得到保護;之二是據有古書<<歲時記>>稱龍舟競渡“起源泉於越王勾踐”,把端午作為龍的節日也起源於吳越。
後來,作為壹個***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著整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
麒麟——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壹、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壹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壹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壹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壹個事物上的壹種表現。這種理念壹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壹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壹種帝王的象征,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宋書·符瑞誌》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壹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書記載戰國時代的秦國己設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象中國的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將牛視為創世神獸。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溫克族、傣族等地區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征天,即“乾為天”。馬崇拜多流行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與遊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護神時選神馬、獻神馬的習俗。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馬多選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記。
魚,作為壹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壹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征。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壹神獸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壹角圓蹄,行中規矩,遊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誌》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儒家學派是由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結構來看,可以說是壹個以教化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學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曾起過較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學”,“仁’可以說是儒學中倫理學說的根本和最高道德準則,其主旨是“愛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仁愛之心”,並以“愛人”與否這樣壹個道德標準來確定人們是否應該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秦始皇運用法家的學說統壹天下,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壹次嚴重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漢初尊崇黃老之學,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魏晉時代,玄學盛行,雖然嵇康公開倡言“非湯武而薄周禮”,但玄學家仍尊崇孔子為最高的聖人。隋唐時代,佛學昌盛,儒、釋、道三教並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學說。宋代理學興起,恢復了儒學的權威地位,歷宋、元、明、清,儒學受到統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運動,儒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學獨尊的格局壹去不返了。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占有的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裏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壹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於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蕩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誌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壹定的差異。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壹些***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壹說”。其中之壹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壹切事項,是人類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征的壹種心理特點。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向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欲,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壹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
傳說漢武帝時曾得到過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獲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為此將原來的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以慶吉祥。此外,他還修築了麒麟閣(壹說蕭何造),賞賜群臣白金。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11人圖像於閣,以表其功。後世多以“麒麟閣”或“麟閣”表示卓越的功勛和最高的榮譽。又傳宋太宗亦獲麒麟,滿朝稱賀。由此可見,麒麟預示征兆的吉祥意義已被廣泛認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壹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壹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壹)求子與育子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於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並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將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視為最大的不孝。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人。無論從婦女懷孕,還是到嬰兒降生、百晬兒、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近代湖南長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舉辦耍龍燈活動。屆時, 每當耍龍燈的耍到有不孕婦女的人家時,主家都要加送禮物,並 讓龍圍繞不孕婦女舞壹圈,然後將龍身縮短,上面騎壹小孩,在 堂前繞行壹周,以示麒麟送子。山東壹些地方還有壹種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婦女扶著載有小孩的紙紮麒麟在庭院或堂屋裏轉壹 圈,亦有人將彩繡系於鱗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圖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簡。繁者或以童子為中心,戴長命鎖,持蓮抱笙;或為童子騎麒麟,角掛壹書:或為童子背後有壹仕女護送,仕女張傘持扇。簡者為童子騎麒麟,手持蓮花。在民間版畫作品中,還多配吉祥聯語“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
(二)建築裝飾物 磚木雕刻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方式,題材豐富,刻工精良,賦予建築造型以生動形象。磚雕多用於磚結構建築貼面和木結構建築的磚墻外檐;木雕除在建築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於內檐裝修。天津磚雕當屬磚雕藝術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還屬瓦作兼作的細活,磚雕藝人被稱之為“刻花活兒”的。道光年間,發展成為獨立的行業,形成聞名於世的“天津刻磚”。而垂花門、內外據雀替、額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裝飾上的木雕工藝亦堪稱壹絕。
中國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盛行在房檐、房山墻、門楣、窗框、影壁、柱礎、板墻、屋脊、抱鼓石等處以磚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裝飾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動物。有的在大門的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門庭高貴,又鎮宅避邪。
(三)佩飾與紋樣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 此外,以麒麟的藝術造型為圖案的傳統紋樣也被廣泛使用。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繡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繡於武官壹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制度的標誌。在民間剪紙、年畫、刺繡、臘染等工藝美術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鮮活的影子。
(四)贊語與祝詞 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贊揚別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陳書·除陵傳》曰:“時寶誌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侯之,寶誌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生奇絕,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以“麟子鳳雛”比喻貴族子孫;以“麟趾”祝頌子孫賢惠;以“麟趾呈樣”作為結婚喜聯的橫批,祝頌生育仁厚的後代;以“麟肝鳳髓”比喻極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鳳嘴”、“鳳毛麟角”稱贊和說明物品珍貴。
麒麟,雖說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那樣括靈活現,歷歷在目,深入人心,無論作為觀念形態的,還是作為物化形態的,都以其為吉祥形象進行長期的表現,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國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體現了深厚的“天人合壹”思想。這種對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脫離物神祟拜的壹種發展。麒麟,將是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