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佛之精義,實與孔子同道。”

如何理解“佛之精義,實與孔子同道。”

柳宗元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

積三十年。”他的母親盧氏是壹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少年時隨父親到江西洪州,南

宗慧能的隔世法嗣,與青原行思並稱為“禪宗雙璧”的馬祖道壹正在那裏傳法,稱

“洪州禪”,受到江西觀察使李兼(柳宗元夫人楊氏的外祖父)禮重。柳宗元父親

的知交權德輿也遊於他的門下。柳宗元的嶽父楊憑也信佛教。因此,柳宗元自幼生

活在佛教氣氛很濃的環境中。在長安應舉和做官期間,他曾與文暢、靈沏等出入官

場的僧侶結交,並很欣賞晉、宋以來謝安石、王羲之、習鑿齒、謝靈運、鮑照等人

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等的關系,又稱贊在同時代的那些“服勤聖人

之教,尊禮浮屠之事”[註]的亦儒亦佛的人物。以後在流貶過程中,柳宗元又與許

多和尚交結。佛教思想對他的浸染很深,與他所受的儒家教育結合,形成了他特有

的調和儒釋的思想。

柳宗元信佛,著重於佛教義理。他把作為外殼的宗教迷信與內在實質的教理區

別對待。他“自幼好佛”而“有得焉”,正是對佛教義理有深切的領會,因此,他

不同意韓愈“人其人,火其書”做法,他說:

儒者韓退之與余善,嘗病余嗜浮圖,訾余與浮圖遊。近隴西李生礎自東都來,

退之又寓書罪余,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

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於性情爽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

過楊子。楊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

《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

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劄、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

《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斤也,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曰:“髡而緇,無夫

婦父子,不為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

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註]。

在這篇文章中,柳宗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他對佛教的態度。針對韓愈的指責,

他認為,佛教義理往往與儒家的基本精神相合,不能因為它是“夷”法而加以摒斥。

在這壹點上,柳宗元主張兼收並蓄,勇於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取其韞玉”,

表現出壹種開放的文化心理。至於對佛教徒不講世俗之倫理,脫離生產勞動等消極

方面,柳宗元與韓愈壹樣不贊成。他在《送元懸師序》中批判“世之為釋者,惑不

知其道,則去孝以為達,遺情以貴虛”,是沒有真正參透佛教的教理,贊揚釋元懸

在對待“孝”的問題上“吾見其不違,且與儒合”。他還批評“今之言禪者,有流

蕩舛誤,叠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方便,顛倒真實,以陷乎已,又陷乎人”[註]。

柳宗元對待佛教,是以儒學為價值標準,取其“有益於世”者,援佛以濟儒。他認

為佛理“與孔子同道”[註],具體有這樣幾點:

1.“不愛官,不爭能”,合乎儒家的生活態度。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中說:

“且幾為其道者,不受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閑安者為多。吾病世之遂遂然唯印

組為務以相軋也,則舍是其焉從?”在他看來,佛教大師的恬退閑安,與當時官場

中爭肆奔競、貪戀祿位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統儒家倡導“安貧樂道”,佛學

與之相通。

2.“合所謂生而靜者”,即與儒家的性善說相符合。《禮記·樂記》說:“人

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物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

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柳宗元認為儒家的這種“主靜”說經過異

端的篡亂,異說紛紜,失去了原旨,“孔子無大位,沒以余言持世,更楊、墨、黃、

老益雜,其術分裂。”而直到佛教學說出現,才恢復了儒家“主靜”說的本源,

“吾浮圖說後出,推離還原,合所謂生而靜者。……其道以無為為有,以空洞為實,

以廣大不蕩為歸。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耕鋤,本其靜矣。”[註]在

這壹點上,柳宗元把儒、佛之道調合在壹起,認為佛學的性善論貫徹始終,正與孟

子“性”說相通。

3.“本於孝敬,積以眾德”,合乎儒家倫理。“孝道”是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

重要內容。佛教原本不主孝道,規定不禮國王,不拜父母。但佛教傳入中土以後,

經過改造,逐漸適應了傳統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要求,也提倡“孝道”,如《大報

恩》十篇,“鹹言由孝而極其業”[註]。他在《送氵睿上人歸淮南覲省序》中說:

“金仙氏(按:金仙為佛教之異名)之道,蓋本於孝敬,然後積以眾德,歸於空元。

其敷演教戒於中國者,離為異門,曰禪、曰法、曰律,以誘掖迷濁”。柳宗元認為

在提倡孝道這點上,佛教“且與儒合”。

4.佛教的戒律與儒學的禮義相通。唐德宗時,懷海禪師居於江西百丈山,創禪

院制度,為禪師立下了行為戒律。其中首先講報恩、尊祖,用儒家的忠、孝觀念補

充了佛教戒律的內容。柳宗元把儒學的禮義與佛教的戒律等同起來,認為二者同樣

起著“持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