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流珠的起源

流珠的起源

念珠不是佛教創造的,在佛陀時代制定的儀軌中沒有記載和佩戴,也沒有列入“和尚十八事”。佛經中記載的念珠大多出自隋唐後期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經典,如《木苦經》、《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原始佛教傳到南方,如今天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地的佛教徒,很少持念珠。中國佛教中最早使用念珠的,是唐代凈土宗高僧綽道士的明確記載。據《續僧道玄傳》記載,道初生於北齊河清元年(562年),每天只限念誦阿彌陀佛七萬遍。並廣勸道教、民間傳說的追隨者說“念”,用豆子數,每壹個名字就掉壹粒,累積幾百次。其中優等生讀八九十石,中等生讀五十石,最少生讀二十石。後來他教人戴木珠數珠,他也給四人念佛戴佛珠。

道教的佛珠最早被稱為“流珠”。《太上皇三元劉著經》雲:“用白珍珠,渾圓清亮,大如三百六十五棵桐樹,應依星宿之度,日月相會之期。”此外,《太金萱索尹留柱》說,“晝夜鬥,天無盡,如無盡之水,星圓如珠,故名劉著。”

由於道家固有的“天人相應”的思想,流珠在人的身上也有其他的含義。如《清代黃婷內景》雲:“得三宮玄丹,昆侖山壹等珠,十二亭十二環,上下皆真人。”可見,在早期,尤其是在尚清派的修行中,道教的念珠主要是用於內煉,作為信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