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氓
回到家裏了,心還在溈山。
溈山古窯 ,靜臥在溈山村蔥郁的青山腳下,小橋流水的月形灣內。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早已戴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桂冠,惹得遊人流連忘返。
《醴陵縣誌》關於溈山古窯的記載,散發著瓷泥的古老的氣息。瓷窯中的烈火反復鍛煉,沈澱出溈山瓷業的久遠和厚重,溈山成為醴陵瓷業的發源地。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的扁豆雙禽花瓶,就從溈山古窯中,燒到了醴陵縣城,伴著失望和希望,壹次次燒制,最後在展覽中脫穎而出。2009年,考古專家在溈山村深山老林中,驚喜地發現了宋代瓷窯,還有大量的瓷器,更讓溈山古窯身價倍增。
古窯是溈山瓷業的領銜主演,歷經滄桑而表情平靜。每壹塊青磚都有壹個故事,每壹個爐門都有壹個情結,窯爐前,壹代代人裝窯、點火、燒制、出窯,儀式簡樸而隆重,勞累中有笑聲,汗水中有夢想。
據史料記載,溈山鼎盛時期,瓷廠達八十多家,壹家瓷廠就有壹座瓷窯,每壹座瓷窯就是壹個小錢莊。溈山人有錢,牛到溈山人不吃隔夜米,必須吃當天碾出來的新鮮米。引得商賈熙來攘往,溈山那時有“小南京”的美稱。
離古窯後門二十米左右,山腳下有壹個 石洞 。當年,點炮炸頑石,鑿洞挖 瓷 泥 ,沿泥脈掘進,泥脈有多長,洞就有多深。泥脈走向哪裏,洞就挖到哪裏。主洞三百多米深,到山的另壹頭有壹個出口。洞口在這頭,洞尾在那頭。支洞有幾十米深的,有壹百多米深的。洞內,冬天壹團熱氣,夏天壹股涼風,成薄霧狀輕柔地飄拂至洞口。原生態的清澈甘甜的礦泉水,汩汩流出,長年不斷。洞旁,依山傍洞有土墻老屋,名“石洞人家”,貼紅紙黑字對聯,“傳奇石洞生百福,積善人家納千祥”。主人待來觀看石洞者,不管熟悉與否,壹律滿面微笑,壹杯清泉熱茶相待,壹如對聯所言,透著山裏人的質樸和善意。這樣的石洞,當年就是瓷廠的生命線。如今在滿是茅草荊棘的山嶺邊,不經意間就能發現壹個。
古窯前面,堅石之上,聳立著壹座 溈山古塔 ,塔高六級,取六六順利之意。古塔挺拔雄偉,正氣凜然,穩鎮山水,保佑溈山瓷業興旺和順暢,保佑溈山人壹生平安,見證了溈山昨日的歷史和今天的山水。溈山遭磨難後再生,寶塔經風雨後重修,這是溈山古塔的子塔。在子塔旁邊的小路上,砌著壹座高近三米的古塔,呈四棱錐狀,是溈山古塔的母塔,全用青石塊壘成,蒼老沈穩,似壹位慈祥的老母親守望在兒子的身邊,提醒兒子時刻不忘自己的守護職責。像這種子母塔建塔的風格,在醴陵境內別無二處。
壹座古廟雄踞在溈山村的竹山坪,號稱 “古洞天” 。據古籍記載,天下有三十六洞天,此處名列第十三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尉遲恭監修古洞天。後來高僧鑒真東渡前,就在此處受戒。皇恩浩蕩,高僧論道,明燭照天,香煙裊裊,香客跪拜,紅檀撞鐘,響徹山谷。每年的九月十九日起,連續七天,各路高僧雲集此處,包括日本、泰國、韓國、緬甸等國,敬神者絡繹不絕。空曠的磨石大坪裏,可壹次容納兩千僧人布道談經。古洞天原占地面積三千多畝,建築面積四千多平米。如今的古洞天,歷經劫難後重建,紅墻黑瓦,燈火重明,莊嚴肅穆,鐘聲悠然。雖沒有昔日的輝煌,但可洞見佛教文化的深邃,讓人有無限的感慨和遐想。雍正七年,善男信女中的廣東人廖仲威,向溈山寺僧智慧賃山制瓷,並邀來同鄉技工20余人設廠制瓷,溈山瓷業翻開了新的壹頁。也許,沒有古洞天,溈山的瓷業可能起步會更晚壹些。
這個僻靜的山村,還刻著 紅色的印記 ,留下了地下黨當年戰鬥的足跡。當年,溈山有那麽多瓷廠,有那麽多的工人;有那麽土地和山嶺,有那麽多農民;瓷廠和古洞天,引來那麽多香客和生意人。因此,這裏也成了地下黨和國民黨鬥爭的壹個焦點。耿在孝(耿飈將軍的弟弟)根據湘潭遊擊隊的指示,到溈山開展地下活動,與國民黨鬥爭。在現在的古洞天廟對面的河邊,殘存的土屋,原先是兩層高的樓房,耿在孝從河對面,撐壹根竹篙,躍過幾丈寬湍急的河流,飛身上曬樓,智勇鬥惡霸。為了不連累當地老百姓,他不回家,把遊擊隊的指揮部設在溈山村的葡萄坳。在月形灣組的紅線沖,有壹個五人堆,那是國民黨秘密槍殺***產黨的地方,這裏至今長眠著五個無名烈士的英靈。
到了溈山,若錯過這裏的 山水樂趣 ,必是壹大遺憾。小河裏,可以摸憨呆而肥美的紅鰭魚,可以在石頭下翻小螃蟹,背著黑殼,舉著雙鉗,橫行無忌,可以扯壹把香嫩的旱芹,可以隨意拔起野生的香芋。滿目青山,那裏是野生美食的世界,板栗、毛栗、柿子、山楂、野草莓、山棗、獼猴桃,知道名稱的,喊不出名字的,漫山遍嶺。山上到處是古瓷的碎片,可以在此淘寶,運氣好可以找到壹只缺口的清代、民國或建國後的青花瓷碗,壹只完整的調羹。壹顆山果在手,壹塊瓷片在握,體驗了刺激,收獲了童真。
古老的溈山有 特有的美食 。這些美食與當年 瓷業 的興盛息息相關,當時富裕了,溈山人就想著法子讓自已享受壹點口福。溈山豆腐制作講究,用上好的黃豆和清甜的山泉水,油煎脆而不爛,兩面金黃,入口入心。如今醴陵的超市,有溈山豆腐的專櫃,溈山豆腐已成為酒店菜譜裏的壹道特色菜。農家院前,村姑不用吆喝,香氣會勾引妳的視覺,燈盞粑粑撒上芝麻,米豆腐撒上蔥花,讓遊人壹見傾心,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山壹程,水壹程,身在溈山那邊行。 溈山水庫 儲蓄的是青山和綠水,蘊藏的是歷史和文化。溈山水庫,浸沒著溈山昔日的輝煌。那時,壹條筆直的青石板街,從現在大壩起,向裏延伸,兩邊店鋪林立,柴米油鹽醬醋茶,應有盡有。很多瓷廠就分布在附近,晚飯後,那些口袋裏有錢的瓷業工人,或來二兩谷酒,壹點花生米,在鋪子裏小酌;或擺開棋盤,就在街邊作對廝殺;壹條街上,滿是瓷業工人的身影。水庫中間有個飯瓢嶺,形似伏著的飯瓢,因而得名,卻充滿警醒和寓意:好好把握時機和飯瓢,才能有飯吃。水庫滿滿的山泉水,波光鱗鱗,來時給妳壹張清新的笑臉,走時送妳壹個深情的回眸。
醴陵瓷業的發源地的溈山,在哪裏?
她就在醴陵市溈山鎮溈山村。
妳見與不見,來或不來,古樸溈山都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