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裏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系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壹號墓出土的竹簡,進壹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壹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蔔盜者相貌特征,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
《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壹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說法完全壹致的是東漢王充的記載,王充《論衡·物勢》載: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動物談到了十壹種,唯獨缺了辰龍。該書《言毒篇》說:“辰為龍,已為蛇。辰、已之位在東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齊了,且與現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屬完全相同,這的確算是古文獻中關於生肖的較早的最完備的記載。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誌》中已經有具體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南朝·陳·詩人沈炯,曾創作了壹首十二屬相詩,其言曰:“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明確生肖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依據生肖外來說的觀點,生肖是漢代由中東傳入中國,與佛教傳入時間差不多,我們從以上文獻中已證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便有有關生肖的記載(《日書》、《詩經》),說明生肖的產生以及生肖與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漢以前就產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產生於我國本土的壹種古老文化。那麽生肖的由來究竟是怎樣的呢?古人為什麽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呢?這個問題歷來受到學者的關註,做出了種種解釋。
部分學者認為生肖起源於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便持這壹觀點。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已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壹種依賴感(如馬、羊、牛、雞、犬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壹種恐 懼感(如虎、蛇),對壹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十二種生肖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原始人的動物崇拜還表現在儺舞等原始舞蹈上,儺大約產生於周代前後,大儺儀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獸。驅儺舞蹈選中十二獸,是原始人對動物崇敬心理的表現。大儺儀式上選中的十二獸(或十二神)是為照應壹年十二個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驅除四方疫鬼,照應十二個方位的。對十二個方位的照應當然牽涉到十二支,於是與十二生肖掛鉤,在驅儺儀式中的十二屬相被派上逢兇化吉的用場。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獸、十二生肖是壹脈相承的,他們***同的來源都是原始動物崇拜。
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認為十二生肖與彜族“十二獸”紀日及“十月歷”法有關。居住於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彜族,有以十二獸紀日的歷法,他們以十二種動物紀日,今日為鼠日,明日為牛日,以此類推三輪為壹個月,計三十六天,壹個月三十六天,壹年便為十個月,這就是後來的“十月歷”法。劉堯漢先生認為以十二屬相紀日的十月歷法產生於夏禹時代,(參見劉堯漢著《彜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漢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歷法”的影響,彜族十二獸歷後來發展為十二生肖。
2、生肖的選擇與排列
漢族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的選擇並不復雜,它與漢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測的。在十二種生肖動物,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壹類是已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占十二種動物的壹半。“六畜”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是壹個重要的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壹般都會提“六畜興旺”,因此這六畜成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的日常、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為人們所敬畏的介入人類生活的,如虎、蛇;也有為人們所厭惡、忌諱,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類;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如兔、猴。第三類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集許多動物的特性於壹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象中的“靈物”。龍代表富貴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動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龍的位置。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壹定的涵義,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並帶有壹定意義。
那麽這十二種動物又是按照什麽順序排列的呢?前面說到,生肖產生於遠古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氛圍之中,人們僅是用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為什麽選擇這十二種動物,誰先誰後,按照什麽樣的順序排列並沒有定論,由於生肖是產生於遠古的古老文化,因時間的久遠人們已將排列的初衷丟失了,今人的傳說故事等只是對它的附會,只能依賴於傳說和想象。關於生肖排列問題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解釋。
壹是民間傳說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漢族民間故事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鉆進鼻子,給趕跑了,其余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哄 ,於是老鼠排第壹,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壹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壹番較量,壹壹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傳說故事雖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但它卻體現了人們希望對十二生肖的選擇做出解釋的願望。
二是中國古代學者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關系。黑天茍地,混沌壹片,鼠,時近夜半之際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天開之後,接著要辟地,“地辟於醜”,牛耕田,該是辟地之物,所以以醜屬牛。寅時是人出生之時,有生必有死,置人於死地莫過於猛虎,寅,又有敬畏之義,所以寅屬虎。 卯時,為日出之象,太陽本應離卦,離卦象火,內中所含陰爻,為太陽即月亮之精玉 兔,這樣,卯便屬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時正值群龍行雨的時節。辰自然就屬了龍。已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時,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魚兒得水壹般。另外,已時為上午,這時候蛇正歸洞,因此,已屬蛇。午,下午之時,陽氣達到極端,陰氣正在萌生。馬這種動物,馳騁奔跑,四蹄騰空,但又不時踏地。騰空為陽,踏地為陰,馬在陰陽之間躍進, 所以成了午的屬相。羊,午後吃草為最佳時辰,容易上膘,此時為未時,故未屬羊。未之後申時,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時辰,並且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故而猴配申。酉為月亮出 現之時,月亮屬水,應著坎卦。坎卦,其上下陰爻,而中間的陽爻代表太陽金烏之精。因 此,酉屬雞。夜幕降臨,是為戌時。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與之結為戌狗。接著亥時到, 天地間又浸入混沌壹片的狀態,如同果實包裹著果核那樣,亥時夜裏覆蓋著世間萬物。豬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豬成了亥的屬相。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持此觀點。
三是按中國人信陰陽的觀念,將十二種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動物的陰與陽是按動物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定的。動物的前後左右足趾數壹般是相同的,而鼠獨是前足四,後足五,奇偶同體 ,物以稀為貴,當然排在第壹,其後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龍, 五趾(奇);蛇,無趾(同偶);馬,壹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雞,四趾(偶) ;狗,五趾(奇);豬,四趾(偶)。持這種說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學者郎瑛在其基礎上進行 了歸類,在其所著的《七修類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是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的前半部分為昨夜之陰,後半部 分為今日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征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偶數,屬陰,占了六項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六者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占了另外六項地支。郎瑛的歸類法,是借洪巽的分類法, 二者大同小異。
以上三種解釋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生肖的排列,民間有關生肖動物排列的傳說故事非常豐富,這些傳說故事的流傳壹方面豐富了生肖的內容,另壹方面又促進了生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十二種生肖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將其納入中國人五行信仰的觀念之中,目的是將屬相與人生儀禮相關連,將陰陽、五行與生肖對應起來,從而解釋其它有關的人生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