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壹下中醫中經常講到的“氣”的概念,誰能幫忙解釋壹下?求大神幫助
氣的生成及其作用 氣的含義有二:壹是指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壹是指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 氣的生成來源:壹是與生俱來的,稱“元氣”,藏之於腎,又稱“先天之氣”。壹是吸入自然之氣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兩者結合於肺,稱“宗氣”,藏之於胸,又稱“後天之氣”。先天和後天之氣,是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二者結合起來,名為“正氣”,亦稱“真氣”。由於氣的活動範圍及其作用不同,而氣的名稱,亦因之而異。 “正氣”為諸氣之本。各種不同名稱之氣,都是在正氣支配下發揮作用的。人體各部的功能以及機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過程,無不體現於氣的推動作用。總的來說,氣有溫胸、保衛、化生、固攝及動力等作用。 “元氣”受於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氣通行於全身,能激發和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 “宗氣”上出氣道以司呼吸,下註心脈以推動血液的循環。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和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生理活動機能等,都和宗氣的盛衰有關。 宗氣中具有營養作用的部分,經肺入血,稱為“營氣”。行於脈道之中,運行於周身上下,表裏各部,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宗氣輸布於體表,行於脈外的部分,稱為“衛氣”。宣發於體表,充盈於肌肉、膜理、皮膚之間。具有溫養肌肉、皮膚,滋潤廢理,管理毛孔開闊和防禦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臟腑的機能活動,稱為臟腑之氣,簡稱“臟氣”。如肺的呼吸機能稱為“肺氣”;胃的飲食消化機能稱為“胃氣”。還有心氣、肝氣、脾氣、腎氣等。脾胃居於中焦,故脾胃的機能活動除稱脾胃之氣外,又稱為“中氣”。它具有增強消化、吸收,升清降濁,統攝血液等作用。 (二)氣的病證 氣來源於脾腎,出入升降於肺,疏散發泄於肝,帥血貫脈行於心。由此可見氣與五臟的關系極為密切,所以某臟發病都會直接或間接反映出不同氣的病證。壹般臨床常見氣的病證,不外氣虛、氣滯和氣逆等。 1.氣虛: 造成氣虛的原因,多系體質虛弱或久病失調以及各組織器官機能衰退。其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語言低微,心悸,自汗,頭暈,耳鳴,倦怠乏力,食少,脈虛等。此外,脫肛、子宮下脫等,亦屬氣虛的範疇。 2.氣滯: 氣應通暢,周流全身,壹旦精神抑郁,情誌不舒,或因食滯,痰濕郁阻,影響氣機不得宣暢,均可引起氣滯。其主要表現為胸痞院悶,脅肋脹痛,腹痛食減,便秘,痰多喘滿等。 3.氣逆: 外邪束表,邪迫肺胃或停痰留飲,積於中院或肝氣抑郁,橫逆犯胃,都可導致肺失肅降或胃失和降,而致氣逆。其主要表現為喘咳,嘔吐,暖氣,呢逆等。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血在功能上存在著差別,但氣和血之間又存在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母四個方面的關系。 (壹)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組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氣化功能。營氣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為水谷精氣,從水谷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再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為紅色的血液,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則可導致血虛。臨床治療血虛病證時,常配合補氣藥物,即是氣能生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二)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血屬陰而主靜,血不能自行,血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全賴於氣的推動。例如,血液循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的疏泄條達,概括為氣行則血行。如氣虛或氣滯,推動血行的力量減弱,則血行遲緩,流行不暢,稱之為"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如氣機逆亂,血亦隨氣的升降出入逆亂而異常,血隨氣升則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出血;血隨氣陷則脘腹墜脹,或下血崩漏。因此,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分別配合補氣、行氣、降氣的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氣能攝血 攝血,是氣的固攝功能的具體體現。血在脈中循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於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則固攝作用減弱,血不循經而逸出脈外,則可導致各種出血病證,即是"氣不攝血"。臨床治療此類出血病證時,必須用補氣攝血的方法,引血歸經,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這三方面氣對血的作用,概括稱為"氣為血帥"。 (四)血為氣母 血為氣母,是指血是氣的載體,並給氣以充分的營養。由於氣的活力很強,易於逸脫,所以必須依附於血和津液而存在於體內。如果血虛,或大出血時,氣失去依附,則可浮散無根而發生脫失。故在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多用益氣固脫之法,其機理亦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