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壹種誤解。很多人認為嘗膳太監是防止有人下毒。但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以最常見的下毒藥砒霜為例,溶於水以後是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
也就是說,嘗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會有什麽感覺,更不要說還有飯菜的味道遮掩了。另外,砒霜並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即便吃了很大劑量的砒霜。
從吃下去到出現中毒癥狀,至少需要十幾二十分鐘時間。而如果皇帝吃飯,這麽長的時間肯定該吃的都吃下去了,該中毒早就中毒了。
古代的試毒手段比較落後,完全依靠習慣和個人愛好“銀針試毒”只能對砒霜中的雜質硫化物起到作用,據說古代的砒霜制取技術落後,裏面含有硫化物雜質。單質銀遇到這種硫化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
從而變成黑色物質附在銀針或者銀筷上,讓人察覺食物裏面含有砒霜。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即便是食物中有劇毒,銀針也測試不出來。此外,皇帝還會讓太監給自己“試毒”,先嘗壹嘗菜品。
如果是慢性毒藥的話,太監也不壹定能嘗得出來。唐朝歷史上至少有兩位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比如唐憲宗、唐文宗,不排除是宦官在皇帝的膳食中使用慢性毒藥。
以“元和中興”而聞名的唐憲宗,因“甘露寺之變”淪為階下囚的唐文宗,死因都和當朝太監頭子下毒有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壹種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鴆”古籍中記載,鴆是壹種鳥類,以毒蛇的頭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劇毒,能夠置人於死地,從春秋時期開始,“鴆毒”就已出現,據說用鴆鳥的羽毛泡酒,甚至僅用鴆鳥羽毛劃過的酒水。
壹旦服下之後就會“入五臟,爛殺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鴆酒而亡。不過,鴆實在是太毒,甚至傳說被鴆鳥的羽毛碰到之後,皮膚就會發黑,據說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夠解除鴆毒。
雖然鴆毒廣泛見著於各種歷史資料,但是從考古發掘與生物學界已知來看,並沒有任何鳥類符合鴆鳥的特征,古人所說的“鴆”,其實只不過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壹種傳說。
而除了鴆,還有壹種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鶴頂紅,不過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也只是砒霜,並不是什麽丹頂鶴頭頂那塊肉瘤,孔雀膽,則是西南地區的壹種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蟲。
此外,還有個大名鼎鼎的毒藥,叫做“牽機藥”,據說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就是用此藥害了南唐後主李煜,牽機藥實際上叫做馬錢子,也的確有致命的毒性,但並沒有傳說中那麽厲害。
假物為用,使用器具試毒鑒於不同毒藥的發作時效,太監試毒也是需要壹定的時間來驗證。所以為了慎重起見,皇帝很聰明地借用器具來試驗毒性。
皇帝富有四海,所使用的餐具以金銀器和象牙筷子為主,其中尤以銀器為多。就像在古裝劇中所見,皇帝進食前會用銀針來試驗,如果銀針變黑。
說明這道菜是有毒性的,分分鐘見效。所以用餐前,只有當著皇帝的面用銀針試過之後才能確保無虞,皇帝也能盡早享用美食。
總結所以說,太監試菜的作用是考慮皇帝的胃,而不是皇帝的健康,如果壹道菜已經擺在了皇帝的面前,才測試它是否有毒,那真的是禦膳房的廚師和皇帝身邊守衛的失職了。
對於壹個掌控朝廷內外權力的皇帝,毒食品根本就不可能從廚房走出來,他早已經想盡任何辦法杜絕了這壹危害的可能性,因此,壹個實權派的皇帝,根本不擔心自己會被毒殺,更不需要壹個試毒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