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丕烈的藏書輯本及特點

黃丕烈的藏書輯本及特點

現將主要輯本陳述如下:

(壹)《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六卷。光緒十年潘祖蔭編。據潘序雲,黃氏士禮居藏書散出後多歸汪士鐘藝蕓書舍,道光中又漸散失,初歸聊城楊氏海源閣,後逸出者入吳平齋、陸存齋之手者亦多。潘祖蔭壹叔母嫁與汪閬源長子,因而潘得以從中抄錄黃跋。後又得自吳、陸二家藏本之跋,並繆荃孫等贈送若幹。於是按四部排列,編刊此書。卷壹經,卷二史,卷三、四子,卷五、六集,凡六卷,收錄題跋二百余種。此記有光緒十年吳縣潘氏滂喜齋刻本。

(二)《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二卷。繆荃孫編。新收錄蕘圃題跋七十種:經七種、史九種、子十九種、集三十五種。這些黃跋皆由繆荃孫從歸安姚覲元、德化李盛鐸、湘潭袁芳瑛、巴陵方功惠、揭陽丁日昌等處觀書抄錄所得。光緒二十二年,由江標刻印,收入《靈鶼閣叢書》。

(三)《士禮居藏書題跋再續記》二卷。繆荃孫編。補錄黃跋五十種:經二種、史六種、子十九種、集二十三種。據繆荃孫說,此冊補輯在江標借刻《續記》時已編成,江不知有此冊。民國元年,順德鄧實刻印此冊,收入《古學匯刊》第壹集。

(四)《蕘圃藏書題識》十卷《蕘圃刻書題識》壹卷。繆荃孫、章鈺、吳昌綬等編。民國八年,繆荃孫合“士禮居題跋三記”,復從烏程張氏適園、劉氏嘉業堂和海鹽張氏涉園、松江韓氏讀有用書齋等處抄得黃跋補入。另由章、吳補得若幹,總而編纂成此。此編壹將刻書題識另卷分出,壹則將確知版本流向的藏書處註明。民國八年江陰繆氏刻本。

(五)《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編》。孫祖烈編。民國間上海醫學書局石印本。此編實取前編三記,加上張氏《適園叢書》中的《百宋壹廛書錄》。錯誤甚多。

(六)《士禮居藏書題跋補錄》不分卷。李文裿編。輯得前編三記未錄之黃跋二十八種。民國十八年冷雪庵鉛印本。

(七)《蕘圃藏書題識續錄》四卷《再續錄》壹卷。王大隆輯。大隆字欣夫,原籍浙江秀水,後遷蘇州。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卒公元1966年。藏書室名“二十八宿硯齋”,著有《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等。此編刻於民國二十二年,與《思適齋書跋》合為《黃顧遺書》。

黃蕘圃題跋與眾不同的最大特點是喜談藏書授受源流和得書經過。余嘉錫譏之為“賣絹牙郎”,對這種風格持批評或貶責態度的人不少,認為他與骨董商、掠販家無異。其實黃跋的這方面獨特內容和風格還是有意義和價值的。黃跋不僅喜詳述得書經過,而且還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心態,以及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瑣事,多壹時興到之語,盡管無規無矩,但讀畢細想,終究還是圍繞著書在談。 當然,黃跋對書本內容的提要、品評和考訂比較忽略,但在學術上仍有較高價值。

其壹,集中反映了黃丕烈的版本學研究方法、觀點及理論。比如他判斷、鑒別版本的方法,對宋元舊刻的總體認識,對明刻本、批校本價值的探討,對重本、異本的重視,對稀見古籍的搜訪、利用,都具有無可爭辨的學術意義。黃丕烈是乾嘉學者中把版本研究推上專學的壹位頂尖人物。因此,從版本學的學術角度來看,蘊含黃丕烈豐富版本學思想的《蕘圃藏書題識》的學術價值,也不是晁、陳二誌能簡單相比的。

其二,黃跋對藏書源流的詳細敘述,不僅留下了許多藏書史上的資料,而且還從商品流通的社會經濟領域,為我們研究清代藏書史提供了難得的素材。那些被譏斥為骨董家言論的題跋,如果跳出傳統治學方法的囿限去觀察,就不會以為都是些無聊話了。至於它“可以考百宋壹廛散出之書”的功用,就不必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