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基肥
基肥以施用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適當配比的復混肥料。
壹般壹畝用農家肥500-1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三元復合肥(15-15-15)50公斤。底肥在整地起壟時施入,可以在種植壟上開條小溝,然後將底肥放在溝中再覆土。如果采用這種辦法施肥壹定要記住,豆角苗不可直接種在有機肥溝中,要保證豆角苗與有機肥溝之間的距離有10-15厘米。避免因為肥料直接接觸而燒傷豆苗根系。
2、施追肥-根施保
根據上面所述,豆角的生長過程中對鉀磷元素需求較大。根施保產品內含高鉀高磷營養元素,以壹般復合肥相比,根施保的營養元素全部水溶,豆角吸收快50%,肥效高30%以上,豆角外形豐滿、色澤健嫩。因此根施保尤其適合用於豆角追肥。
3、噴施葉面肥-農密1號或農密大
豆角在生長中後期往往會表現出各種缺乏微量元素癥狀,如黃葉等。應在生長前期,即幼苗期和引蔓期噴施葉面肥:農密1號或農密大。如果在發現黃葉等現象時再施用,效果會大打折扣。
以下給妳詳細介紹豆角
豆角(Vigna unguiculata) ,又叫做豇豆,是夏天盛產的蔬菜。屬豇豆種中能形成長形豆莢的栽培種,壹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別名豆角、長角豆、帶豆、裙帶豆。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嫩豆莢肉質肥厚,炒食脆嫩,也可燙後涼拌或腌泡。豆莢長而像管狀,質脆而身軟,常見有白豆角和青豆角兩種。在選購豆角時,壹般以豆條粗細均勻、色澤鮮艷、透明有光澤、子粒飽滿的為佳,而有裂口、皮皺的、條過細無子、表皮有蟲痕的豆角則不宜購買。豆角營養成份很好,是蔬菜中肉類。
形態特征
豆角、豆角花壹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有時頂端纏繞狀。莖近無毛。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披針形,長約1厘米,著生處下延成壹短距,有線紋;小葉卵狀菱形,長5-15厘米,寬4-6厘米,先端急尖,邊全緣或近全緣,有時淡紫色,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具長梗;花2-6朵聚生於花序的頂端,花梗間常有肉質密腺;花萼淺綠色,鐘狀,長6-10毫米,裂齒披針形;花冠黃白色而略帶青紫,長約2厘米,各瓣均具瓣柄,旗瓣扁圓形,寬約2厘米,頂端微凹,基部稍有耳,翼瓣略呈三角形,龍骨瓣稍彎;子房線形,被毛。
莢果下垂,直立或斜展,線形,長7.5-70(90)厘米,寬6-10毫米,稍肉質而膨脹或堅實,有種子多顆;種子長橢圓形或圓柱形或稍腎形,長6-12毫米,黃白色、暗紅色或其他顏色。花期5-8月。
生長環境
豆角根系再生力弱,多用直播的方法,發芽適溫25~30℃,播種時氣溫應在20℃以上。
①播種前盆土應澆透水,每穴3~4粒種子,覆土約2~3cm。
②發芽後間去病弱苗,每穴留2~3株;3~4片真葉時再間苗1次,每穴留1~2株。 若需移栽,發芽後3~4周,長出2片真葉且第1片復葉展開時即可定植,然後澆透水,成活後進入正常管理。斷霜後定植,苗齡20~25天,定植田要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每畝3000~5000kg,過磷酸鈣25~30kg,草木灰50~100kg或硫酸鉀10~20kg,定植密度行距66cm,穴距10~20cm,每畝3000~3500穴,(育苗時即可采用兩、三株的育苗方式,方便以後定植)。
定植後澆緩苗水,深中耕蹲苗5~8天,促進根系發達。5~6片真葉時應設立支架,初期應按逆時針方向將蔓牽引上架並用繩子固定,壹般在晴天中午或下午進行;後期纏繞能力很強,無須人工協助。
前期施肥宜少,定植成活後。施1次稀薄腐熟有機肥即可。現蕾至成攀j熟期,每7~10天施肥1次,註意增加磷鉀肥。鉀肥的比例,連續施肥2~3次。溫暖,生長適溫2O~3O℃,15℃以下生長緩慢,5℃以下產生凍害,耐高溫,35℃時仍能開花和結莢,但品質不佳。較耐旱而不耐澇,前期應適當控水,當主蔓上約有壹半花序開始結莢時,要充分澆水以保證土壤濕潤。當主蔓長出第壹個花序時,花序以下的側枝應全部摘除,花序以上的側枝要進行摘心,基部留2片葉子;當主蔓攀爬滿支架時打頂,以促使下部側枝萌發花芽。 花序總狀,有2~5對花,但常只結l對豆莢,往往第l對豆莢摘下後,第2對花芽才開始發育或結果;如果肥水充足、養護合宜,花序上的所有花朵都可結莢。易出芽,壹般不需要浸種,育苗的底土宜緊實,以鋪6cm厚壤土最好,以防止深入土內,,移苗時根群損傷大。所以當苗有壹對真葉時即可帶土移栽,不宜大苗移植。有條件的可用營養缽或穴盤育苗,每缽兩苗或三苗。
斷霜後定植,苗齡20~25天,定植田要多施的有機肥,每畝定植密度6距1每畝,定植後澆緩苗水,深中耕蹲苗5~8天,促進根系發達斷霜後露地品種密度為行距66~70cm,株距25~30cm。播後用腳踏實使土和種子充分。
豇豆起源
關於豇豆的起源問題,Purseglove (1968)認為可能是熱帶非洲,因為在那裏可以找到野生種。他還認為豇豆在早期是通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傳至亞洲及地中海區域的現產於熱帶,而主產地為熱帶非洲及熱帶亞洲,我國種類約僅占本屬種類的1/10強。
但據文獻記載,《廣韻》壹書即有"豇"字,此書原在601年成書已佚,歷經重修,現存宋代陸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圖經本草》有豇豆的記載;蘇軾有詠豇豆的詩,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來,《便民圖纂》,《本草綱目》等多種書誌都有豇豆的記載,可見明代已廣泛栽培豇豆。在歷史記載中,黃河流域氣候曾較溫暖,根據上古籍記載,可能我國亦為豇豆原產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