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壹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壹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壹個師徒眾人分壹碗馬肉湯的情節,這壹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裏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裏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壹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壹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壹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壹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壹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壹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壹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壹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壹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壹個人為什麽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麽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壹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壹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處。但我覺得這沒什麽可非議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漢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來解釋什麽叫“漢有遊女,不可求思”。這裏最讓我動容的,不是什麽八卦,而是南子對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這可能也是編劇和導演留下的壹個巨大的諷刺,居然讓壹個淫亂的女人成為聖人的知己。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從沒有中斷。電影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壹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號稱“述而不作”,對《詩》、《書》、《禮》、《樂》四部經典只是傳習、授受,對《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沒有傳人還有懸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貴族之所習,只是魯國壹國的史書,孔子卻對它情有獨鐘,在這部書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後人才能夠演說出無數的“微言大義”,孟子也說《春秋》壹書使“亂臣賊子懼”。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壹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使人們各安其位,在其位,謀其政。而這些思想都用“春秋筆法”加以體現。世人理解他,因為壹部《春秋》;世人誤解他,也因為壹部《春秋》。這使我想到了《論語》開篇的壹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學到這句時,不能理解,孔子為何要將學習、交友與涵養功夫放到壹起來說,好像是前言不搭後語。但後來才明白,“學而時習之”便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有朋自遠方來”便是世人對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便是後人對他的誤解。
看過這部電影,這四處最能令我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壹部《論語》,這便是壹個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動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所能喚起的文化***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