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真相,往往在人們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之外。比如因果報應這件事。所以下面要說到的事實,如果妳實在不能接受,那就不要相信。
壹直對王陽明的壹個故事念念不忘,每次想起都是感慨不已。
王陽明十八歲時,攜新婚妻子從妻家返回自己的老家余姚。路經上饒時,拜謁了當世的大儒婁諒。婁諒授之以宋儒的格物說,並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對王陽明的觸動很大,竟從學壹年多不肯離去,從此開啟了他的聖學之路。可以說,婁諒是後來作為心學宗師的王陽明的第壹位真正意義上的恩師,陽明心學是從此時開始真正萌芽的。正如大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所說:“姚江之學(心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
這是王陽明與婁諒的壹段善緣,而且緣份很深。只是這並不是全部,也僅僅只是開始。
這次見面兩年之後,婁諒便去世了。二十年後,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建立起有明壹代的不世奇功,自己也登上了事功的巔峰。為這壹功業殉葬的,是寧王及其壹家,而其中就包含了婁素珍——婁諒的女兒,寧王的愛妃。
婁妃是壹位讓人唏噓感嘆的奇女子,不愧出身大儒書香之家。她是美人,也是才女,工詩文善書畫,而且性情賢良,知大節、有大義。寧王叛亂時,婁妃曾多次流淚勸諫不要反,只是寧王不聽。大勢已去時,寧王逃跑前淚別婁妃:“我不聽賢妃之言,以至如此。”婁妃泣不成聲答:“殿下保重,勿以妾為念。”然後投鄱陽湖自盡。後來寧王被擒,見到王陽明時說,我做錯了事,死都甘心,只是希望能厚葬婁妃。入獄之後,寧王每頓飯前都要先祭祀婁妃,嘆息對她的辜負。
婁妃投湖前最後的血淚悲哀,寫在了《西江絕筆》詩中:
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
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王陽明派人在湖中找到了婁妃的遺體,身著華貴服飾,卻絲絲密密地縫合在身上。這是怕水沖掉了自己的衣服,是為了保住自己最後的貞節和高貴。王陽明好好安葬了她,這就是婁妃墓,之後數百年文人墨客憑吊不息,至今仍存。
受寧王叛亂牽連,婁諒的著作也多已不傳。王陽明與婁諒的緣份,這又是壹份孽緣,而且更深。
這善緣與孽緣間,究竟有什麽因果?似乎有,就算不是直接也是間接,就算不在王陽明和婁諒身上,也在與他們相關的人和事。只是太復雜了,不但發生之前誰也無法預料,就是發生後也沒人能捋明白,所以誰也不能確定什麽。我之所以對這個故事難以忘懷,也不是因為它直接告訴了我們什麽,而是因為它就像壹個像命運壹樣荒謬和沈重的影子,背後指向壹個我們看不見的不可捉摸、神秘莫測的東西。這個東西自然是因果,但這因果的面目,也許並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清晰。
影視劇以及現實生活裏,其實有著太多類似的橋段,總結起來就像《少林問道》裏少林方丈的壹句話所說:“善念未必起善行,善因未必得善果。”前半句,就像那些好心未必辦好事的人;後半句,就像王陽明和婁諒這樣千百年來絕非孤例甚至壹再上演的世間事。因果,似乎並不是確定無疑的,不論在現實還是在道理。
現實是每個人都看得見的。這世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事情很多,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事情同樣不少,比如那些被人害死乃至家破人亡的好人,比如那些壹生作惡累累卻享盡榮華、得以善終的人。因果當然是可靠的,只是有太多的例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並不能完全解答,不借助前生來世最終就難以解釋安頓,而前生來世對於我們這些沒見過的人,畢竟不夠有說服力。
道理上,儒釋道全都落在勸善止惡。《周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家最講因緣果報,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最高的行為依止,經中也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壹類的言說,在各類各家的古籍中都比比皆是。而在與現實的出入上,各家卻似乎都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即使言及也更像安慰而不是解釋。
現實,是不可能錯的。聖人之言,也不可能是胡說。那麽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不是因果錯了,而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看透因果。因果的真相,千百年來壹直深深隱藏在現實與聖人之言的下面,人們所謂的因果不過是“明因果”,因果世界的深處則還有著“暗因果”的層次。
今日的理論科學中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說法,按科學家的描述,我們看得見的物質其實只是物質世界的極小壹部分,只是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壹角,比重不到5%。遠遠更大的冰山體則隱藏在水面之下,無法看到,比重達到95%以上。暗因果的世界,就如同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世界,人們看不見也無法捉摸,卻有著遠遠更大的作用和主宰性。
明因果和暗因果的關系,也讓我想到牛頓的經典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經典力學所適用的世界就如同明因果世界,那是壹個確定的世界,時空是絕對的,物體之間各自孤立和守恒,環境也不極端,不會面臨來自相對論的天文級質量、光速級別和量子力學的極微觀層面那般的考驗。那麽自然就可以像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那樣,以因果法則解釋所有。
明因果的失效,也如同經典力學的失效。當出現超大質量、超高速這樣的極端條件時,三大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便不再適用,條件越極端結果便越不穩定,就像在地震洪水這樣的天災面前,哪還管妳是善人惡人。在復雜至極、彼此糾纏不清的微觀世界,因果的確定性也在無限消弭,就像王陽明和婁諒之間重重的人事因果那樣。這時浮現的便是相對性和不確定性,暗因果也同樣如是。凝練為壹個詞,就是因果最深的實質並非必然,而是“偶然”。必然只是起點,偶然才是終點。
回到因果本身,這其實也不難理解: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這當然是確定不疑的。但因果關系的實質卻有三層,這不過只是其中最基本的壹層。另外的兩層,壹個是因果的無限性,因與果雖然相依而立、有著直接的對應性,但此因也有其因,因上還是有因,如此推至無窮,請問所謂充分的因和充分的果在哪裏?另壹個是因果的全息性,中國文化最高經典《易經》和佛教最高經典《華嚴經》,揭示的都是這壹點,即全宇宙的壹切因而成壹果,壹果也是全宇宙壹切之因,在宇宙的因果之網中,壹處動則處處皆動,在如此的復雜詭譎之中,再結合因果的無限性,請問確定性又在哪裏?
因果的偶然性,就是因果隱藏最深的壹層,就是所謂的暗因果。所以在經藏增支部四集中,佛說有四種不應思惟的東西:諸佛之佛境界,修定者之定境界,業異熟,世界之思惟。因為這四種東西是“不思議”的,如果思惟必定“狂亂、苦痛”。其中的業異熟,指的就是因緣果報。準確地說,便是暗因果這壹層。為什麽後來佛家不講暗因果而只講善惡之報?那是佛菩薩的大慈悲,告訴妳不思惟不如直接不告訴妳有;換句話說,是他們不肯告訴我們,怕我們承受不了。我也是因為有把握把道理講清楚,才敢說壹說。
總結起來就是,明因果是確定無疑的,只是有其適用範圍,是局限條件下的產物。更深層廣大的主宰則是暗因果,那才是無限性之下的實相呈現。
所以說,大德先聖說善惡有報,並沒有騙我們,畢竟我們生活的只是壹個平常的世界,沒有那麽多極端的情況,不是修行人到不了那層次,也不必考慮精微之處的事。而在這個平常的層面上,因果律像牛頓力學壹樣,是確確實實適用的。即使有暗因果的存在,有例外,為善去惡整體上仍舊是最安全穩當的處世涉世之法。
如果妳的認知和層次到了能夠直面暗因果的程度,妳的目的是為了得究竟解脫、了輪回生死,又當如何呢?暗因果所揭示的,是壹切因果都趨向於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果的世界本來就是壹場虛妄,如相對論那般是壹個相對的局,如量子世界那般是壹片泡沫的海。那麽明因果世界的為了養福避禍的行善去惡,自然也是虛妄,安頓的只是自己有限的生活和短暫的浮生罷了。看破這壹層,妳就能自然解開諸多執著貪求的結,走出這個無謂造作的場。然後,就是所謂的解脫自在。
至於下手處,不過就是壹句話:妳什麽都把握不了,妳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當下壹念清凈,就是妳唯壹和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