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千古壹城長安城的龍興之氣為何衰落了?

千古壹城長安城的龍興之氣為何衰落了?

曾經的龍興之城長安城,從唐代以後1100多年,為何再也沒有壹個王朝,在此立都建國?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分別以黃河流域的洛陽和開封為首都;北宋則以開封,南宋以臨安(杭州)為都;而元明清三代,更是最終奠定了北京,作為此後800年間中國首都和軍事政治要地的基礎。長安,曾經在長達1077年的時間裏,先後做過11個王朝的首都,可謂千古壹城。但是這種龍興之氣,在公元907年唐代滅亡以後,似乎就衰竭了,中間除了個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外,長安從此再也無法跟王氣沾邊。是什麽導致了長安的衰竭?

壹、頻繁的政治動蕩與破壞

經歷了安史之亂、吐蕃短暫攻占,以及朱泚兵亂,長安城並沒有大的損傷,簡單修復後,這座大唐帝國的首都仍然神麗如開元盛世時。黃巢之亂,是長安王氣衰落的開始。此後,長安城內外接連興起的政治動亂。從公元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間,包括黃巢之亂在內,長安城先後經歷了四次超級打擊。頻繁的政治動蕩與破壞,這座千古名城,最終被徹底拆毀。

北宋時,宋人由於用兵西北,以致長安壹帶長期動蕩。南宋時,長安壹帶又成了宋人與金人、蒙古人爭戰的前線。從883年的黃巢之亂開始,壹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整個長安及關中地區,壹直處於不間斷的政治和軍事動蕩中。

二、森林的破壞

作為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的“天府之國”,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原本是沃野千裏、森林密布的生態環境優美之地。但是從秦漢開始,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從城市營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已經使得關中平原周邊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唐玄宗時期,整個長安城周圍,已經沒有巨木可以供應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從陜西,長途跋涉到嵐州(今山西省嵐縣北)、勝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等地,才能取得營建宮室所用的巨木。對此,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在諷刺秦朝的《阿房宮賦》中: 蜀山兀,阿房出。

三、水資源的銳減

先秦時期,關中地區由於河流、湖泊眾多,水源豐富。而長安周邊,更是有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水環繞,在水資源的滋潤下,關中地區農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裏,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但是從戰國末期、秦漢開始的大規模森林砍伐,首先使得失去了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水資源開始急劇減少。到唐代末年,涇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來越小,龍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繼幹涸。北宋時,“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過河的地步。 據統計,從唐宋開始,關中地區有關水清、涸竭、斷流的記載***22次。

四、水旱蝗災並起

隨著森林的砍伐,關中地區水土流失也越發嚴重,這就使得關中地區的自然災害頻率增大,有雨則洪水泛濫,無雨則幹旱成災。據統計,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開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裏,長安周邊的京畿地區,***發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災害。其中有10次旱災,7次水災,以及3次蝗災。

五、耕地與糧食

從唐朝初年的每年20萬石(每石42公斤,約合840萬公斤),膨脹到了最高峰時期的400萬石(約合1.68億公斤),後來雖然有所回落,但長安城每年的糧食缺口,仍然高達100萬石(約合4200萬公斤)。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在“年谷豐登”的豐收年份,唐代長安城也仍然糧食緊缺“人食尚寡”。

六、漕運的斷裂

漕運,是維系長安城和大唐帝國安危的生命線。由於環境破壞、自然災害頻發,關中地區可耕地越來越少,所以長安城內需要外地接濟的糧食缺口。唐朝本身經濟實力已經大幅削弱、長期缺糧的長安城及關中地區,只能是依靠江淮壹帶的糧食和財賦,來維持日益龐大的首都和帝國的運轉。

在自然天險的阻礙之外,由於關中地區森林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黃河和渭水,泥沙積屯也很嚴重,行船非常艱難。唐朝中葉以後,從渭水到長安的壹些漕運水渠,甚至經常因為泥沙堵塞航運,不得不邊挖沙、邊行船。隨著水資源的日益衰竭,和部分河流、水渠的幹涸,到了唐朝末年,運輸船經由渭水和漕渠行駛進入長安的記載,越來越少,幾乎完全消失。

七、中國經濟中心的不斷東移南遷

與長安所處的關中地區的衰落相比,黃河中下遊的開封、江淮壹帶卻越來越繁華富庶。

八、軍事中心的轉移

唐代中期以後,中國的軍事中心,從西北轉移到了東北。唐朝中期以後,隨著東北方向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相繼崛起,中國的軍事政治地理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在此情況下,防守東北方向的北京,其軍事、政治地理價值日益突顯。

至此,千古壹城長安城徹底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