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阿膠安胎的阿膠名家論述

阿膠安胎的阿膠名家論述

1.古籍論述 有關阿膠的炮制理論,古籍論述頗多。漢時即有炮制“去腥味,不膩膈”記載,以後又有眾多新觀點面世。梁·《本草經集註》雲:“凡丸散用膠,先炙使通體沸起燥,阿搗,有不沸處,更炙之。斷下湯直爾用之,勿炙。諸湯中用阿膠,皆絞湯畢,內汁中,更上火兩三沸,令烊。”《本草綱目》載:“今之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哦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當各從本方。”清·《本草備要》指出:“蛤粉炒去痰,蒲黃炒止血。”

.2 理化分析 阿膠內含膠原蛋白,經炒珠後煎湯不粘鍋,服用不膩膈,更有利於人體吸收。大量膠原蛋白吸收入血後,可增強血清的黏滯性,促進血液凝集。同時,阿膠經蛤粉炒後能提高鈣的含量。鈣離子為促凝血劑,可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以加強止血作用[1]。

.3 阿膠中具滋補作用的主要成分為蛋白水解物 這類物質均無臭味。但在制膠時,由於長期浸泡發生腐敗,以後在煮膠、收膠、涼膠至出成品過程中,壹直保留著異臭味。此臭味來源於氨基酸的腐敗產物遊離氨、三甲胺、吲哚、甲基吲哚等揮發性物質。內服時異臭味可引起惡心、嘔吐等,甚至產生過敏反應。經蛤粉或蒲黃炒後,不僅能使阿膠質地酥脆,便於粉碎,更重要的是此類氨基酸的腐敗產物得以揮發,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減輕。

.4 阿膠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 阿膠含甘氨酸最多,其次為脯氨酸,不同產地含量不壹。炮制後某些氨基酸含量稍有下降,某些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對大多數氨基酸含量基本無影響,微量元素含量因產地不同有明顯差異。阿膠珠與阿膠丁的比較研究表明。兩者均含相同種類氨基酸,但阿膠丁氨基酸總量為63.55%,阿膠珠氨基酸總量為73.13%。阿膠珠較阿膠丁含量高,是因經燙珠後水分大大降低,同時燙珠溫度可達140℃,肽鍵易斷裂,亦使氨基酸含量提高。而燙炒時間短,氨基酸種類並無變化。 筆者在不違背中國藥典根本宗旨的前提下,對阿膠的切膠、投量、火候選擇、出鍋標準及收藏方法進行探索和觀察,獲得點滴體會,現略述如下。

.1 切膠 將阿膠微烘至軟,切成大小均勻的小丁塊,壹般以0.5cm×0.5cm為宜。且勿過大或過小,以免受熱不均勻,使大者不及,小者太過。

2 阿膠投量 以60cm口徑鍋為例,每次0.5kg入鍋為宜。若過多過重,拌炒中球形膠易被壓扁,影響鼓泡而成畸形,或受熱不均勻致內有溏心,質地酥脆,甚至出現焦黑者。

.3 火候選擇 炮制阿膠珠最好用煤氣,便於酌情調節火候。取蛤粉適量置鍋內,先用武火加熱至顯靈活狀態時,調小煤氣繼續加熱,將約壹指見方的40g白色有光紙塊投入蛤粉中,埋1min取出,紙呈焦黃色時,表明降為文火。保持其溫度均勻撒布阿膠丁,不斷翻動至鼓起成珠。此時調大煤氣,武火是促使球形膠迅速完全鼓起泡,至全部膠珠無氣體放出,且珠色漸成黃棕色或灰棕色,質地變得較酥脆,最後改用文火,使其更為酥脆,且不致焦黑破裂。

.4 出鍋標準 阿膠珠炒至呈深黃棕色或灰棕色,拌炒聽到枯酥的碰撞聲,停炒時能聽到細小清晰的裂炸聲,即可出鍋。出鍋時外觀呈類球形,直徑約1.6cm左右,表面布有細淺裂紋及輔料物,放之不塌癟,質酥易脆,碎面淡黃色,泡孔呈海綿狀,似有光澤,壁薄,內無溏心。

.5 貯藏方法 將炒好的阿膠珠出鍋後,立即篩去輔料,薄攤於盛器中,待完全涼後收藏。置陰涼幹燥處或石灰缸中加蓋備用,可保持兩年未見有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