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雲岡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的選擇標準:C(I)(II)(III)(IV)。雲岡石窟於2006年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1 65438。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共有252個石窟,565,438+0,000多尊造像,代表了5世紀至6世紀中國優秀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布局嚴謹統壹的譚瑤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壹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
地圖上的準確位置是東經113 7′20″,北緯40° 6′35″。
景區保護範圍:348.75公頃。
緩沖區:846.81公頃。
[編輯此段落]概述
雲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壹,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瑰寶。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裏的梧州山南麓,依山而刻,東西綿延約壹公裏,氣勢磅礴,內容豐富。有45個主要洞穴,252個石窟,56,5438+0,000個雕像,代表了5世紀和6世紀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布局嚴謹統壹的譚瑤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壹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著名的石雕寶庫之壹。1961年被國務院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它已成為中國各界人士遊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仰慕和向往的旅遊勝地。
在這個長達壹公裏的石雕群中,雕像大到十幾米,小到幾厘米,石頭巨大,石雕眾多,蔚為壯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載歌載舞,展翅高飛,或擊鼓敲鐘,或手持短笛,或手持琵琶,悠然自得,對著遊客微笑。這些佛像、飛雲、贊助者、提供者的面容和服飾,都保留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這些佛像和音樂家的雕像也明顯透露出異國情調的色彩。它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和波斯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是他們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發掘。現存的雲岡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龕位密密麻麻像蜂窩壹樣,大中小洞窟密密嵌在雲岡。東邊的石窟以塔為主,所以也叫塔窟;中央石窟分為兩個房間,主佛在中間,洞壁和洞頂布滿浮雕;西邊的石窟多為中小型石窟和小龕,修建時間稍晚,多為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個石窟氣勢宏偉,外觀莊嚴,雕刻精美,主題突出。石窟雕塑中的各種宗教人物表情各異。在雕刻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藝術的優良傳統,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造了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於研究雕塑、建築、音樂、宗教等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料。
[編輯本段]石窟歷史
石窟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前,雕刻工程壹直持續到鄭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中的菩薩、力士、天妃形象栩栩如生,塔上雕刻精美,繼承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 ~ 220年)寫實藝術的精髓,開拓了隋唐時期(公元5865438年+公元0 ~ 907年)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按發掘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雕塑風格也各有特點。早期的“譚瑤洞”雄偉壯觀,有著濃郁淳樸的西部氣息。中期,石窟以精美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而聞名,呈現出北魏復雜瑰麗的藝術風格。後期石窟規模雖小,但人物纖細俊秀,比例適中,是我國北方石窟藝術的典範,是“骨瘦如柴,像清如畫”的源頭。此外,石窟中留下的音樂、舞蹈、雜技雕塑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是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生動地記錄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逐漸世俗化和民族化的過程。多種多樣的佛教雕塑風格在雲岡石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通,由此產生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端,雲岡中期石窟中出現的中國宮建築風格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式佛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設中被廣泛采用。雲岡晚期石窟的布局和裝飾,表現出濃郁的中國建築和裝飾風格,反映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深化。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時期(公元460-471年),名僧曇曜在北京西郊五洲塞開鑿了5個石窟,現編號為16窟至20窟,是當時開鑿的最早的所謂“譚瑤5窟”。其他主要洞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洞群中有佛、菩薩、弟子、護法等各種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仿木建築,風格簡約,造型多樣;有題材突出、刀法嫻熟的佛教浮雕;有豐富復雜的構圖,有精美精致的裝飾圖案;還有中國古代樂器雕刻,如鄒、排簫、瓚、琵琶等,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
在雕刻技法上,他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吸收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元素,創作出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壹頁。雲岡石窟不僅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雕塑、建築、音樂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影像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的實物證據。
1500年來,雲岡石窟因風化、水蝕、地震等原因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前,它們也遭到破壞。據不完全統計,1400多尊佛頭、佛像在海外被盜,斧鑿痕跡依然存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這個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編輯本段]十大亮點
看名字
雲岡石窟是北魏在平城建都時留下的歷史遺跡,是世界遺產,是國寶,是大同文化的壹張名片。成群的中外遊客贊嘆它的聲譽。
第二,看外形
五洲山,又名五洲山,在大同市西山。宋代《太平宇宙》引用冀州地圖說:“五洲山在縣西北,東西數百裏,南北五十裏。山之南面,千壁立。”雲岡石窟被五洲山南緣切割。
三坎石窟
雲岡石窟的洞穴類型多樣,結構復雜。主要有象洞、佛寺、寶塔寺、僧舍、禪洞,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的主要類型。
四觀佛
佛、菩薩、弟子、護法等宗教人物的出現是伴隨著佛教藝術的發展軌跡的。
五張圖
當打開雲岡石窟精美的“石書”時,仿佛打開了壹幅無與倫比的卷軸畫。以佛、菩薩、弟子、天妃為主要內容的畫面,還點綴了壹些佛教故事畫。這些故事畫雖然不是雕塑內容的主流,但它們和石窟的其他雕塑壹樣,烘托了主題,美化了石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的明珠綻放出獨特的藝術光彩。
劉侃壹
雲岡石窟的樂舞雕塑是古代多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裏積澱了深厚悠久的各民族民間樂舞藝術。據調查統計,目前石窟中有22個石窟雕刻的樂器圖像,有各種樂器雕塑500多件,27種,60多組樂隊。有專門表現佛家或世俗世界的藝妓音樂,也有點綴在墻面空間的圖案化裝飾藝妓音樂;有天宮歌妓音樂的大尺度、美的形式,也有空靈悠遠的飛天歌妓音樂,有婆娑流動之美。
七看歷史
鮮卑族拓跋部是生長在陰山南麓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公元386年,鮮卑拓跋部崛起,在樂聖——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他征服了中國北方各民族,並於398年遷都平城,即現在的大同市,平城作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長達96年。
鮮卑拓跋的習俗是淳壹。他起初並不信佛,但在被魏晉所聘後,尤其是經世義貴介紹後,開始接受佛教。
八個人
65,438+0,500年來,雲岡石窟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名士學者、達官顯貴為其傾情獻唱,留下了許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極大地豐富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
舊刊聯
雅俗共賞的匾額,總是受到人們的喜愛。雲岡石窟歷代留下了許多對聯,為世界文化遺產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掛有清代順治辛卯夏1651【大佛閣】匾額,由特督、兵馬司、侍郎楊桐題寫。門聯是:
佛心在佛國建成佛像。
雲山雲嶺帶會給運城周邊帶來雲和水。
六洞門中間掛著康熙禦筆[莊嚴法]題寫的匾額
外門連接:
自然明,鏡明,雲明,含水的群體都是好男女。
我真誠地從慈航錢球普渡皈依佛教,我給予廣泛的訓練,以招待遊手士康莊。
門楣對聯:山隨雲顯佛燈,白晝漸長。
石灣寺
雲岡石窟前建的木結構建築,稱為“十殿”“十殿”。
“十名”說始於遼代。金代還存在十人。帝制七年(1147),曹炎撰《大津西京五洲山上重修石洞寺碑》,碑文記載“...西京石窟寺是魏徵所建,共有十人,皆被告知,二靈,三鯨,四鎮五國。
明成化十年(1474),胡叔所編《山西通誌》五“廟觀”說:“建於大同府西三十五裏,始於申瑞,終於光耀。每七個皇帝都有壹年的歷法。它的神廟:壹起崛起。爾靈光。三鎮四國五福六子七才八嚴九宮十兜。寺內有袁載修的石佛龕20個,是黃金修的。”明鄭德張勤編《大同寺誌》第四卷,嘉靖《大同寺誌》第五卷,經補充,均與成化誌相似。清順治胡,撰《雲中郡縣記·設記》:“十窟寺...包含二十個佛龕的石佛修復元載。壁立千裏,面如佛。通裕順治八年巡撫捐資,大修。寺廟的閣樓平臺和芬芳的禪林金碧輝煌。這也是雁北的壹次勝利。"
“十殿”在明朝中期以後就廢棄了。
[編輯此段]洞穴介紹
第壹、二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兩層方塔雕於洞中央,後墻如彌勒佛而立。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洞門兩側雕有維摩、文殊,東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雕有三座亭子,洞內壁雕有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
第三個石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其前面有壹堵高約25米的斷壁,被稱為曇曜翻譯塔。石窟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雕有壹彌勒佛石窟,左右各雕有壹對三層方塔。後室南西側雕有三尊造像,外形渾圓,肌肉豐滿,花冠精細,服裝線條流暢。坐在這尊雕像上的佛的高度約為10米,兩個菩薩的高度各為6.2米。從這三尊雕像的風格和雕刻工藝來看,可能是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雕刻的。
第四窟,洞中央雕有長方形立柱,南北兩側各雕有六尊佛像,東西兩側各雕有三尊佛像。南壁洞門上方有北魏(公元520-525年)鄭光年表銘文,為雲岡石窟最新銘文。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第六窟為壹組雙窟。洞內分前後兩室,後室北壁主尊第三佛,中央坐像高17米,為雲岡石窟最大佛像。洞壁上滿是雕刻的壁龕和佛像。牌坊兩側雕有兩尊坐在菩提樹頂上的佛像,浮雕,線條優美飛翔。兩窟前有五座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為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方是壹個大龕,南面雕有壹尊佛像,西面雕有壹尊佛像,北面雕有壹尊應多寶坐像,東面雕有壹尊彌勒佛像。在寶塔的兩側、東、南、洞壁兩三面和敞開的窗戶兩側,雕刻了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覺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這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個,其規模宏偉,雕刻豐富,技術精湛。
第七洞,洞前有三層木檐,洞內分為兩個房間。後室主墻的上層雕刻著坐在獅子座上的菩薩。東、西、南三面墻壁上均有佛龕雕象,南壁拱門上的六位供養菩薩,美輪美奐,栩栩如生。洞頂的浮雕在天空中飛舞,活潑生動,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起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兩側有鴿子羅田騎孔雀五頭六臂,東側有羅田騎牛三頭八臂,這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為兩個房間,前門牌坊八角形,房間墻壁上刻有佛龕、樂師、舞妓,栩栩如生,動感十足。
與第9號洞穴同時發掘的第10號洞穴分為兩個房間。前室有飛,姿態優美,比例協調。在敞開的窗戶的上部,石雕的構圖復雜,精美,引人註目。
第十壹窟,有壹方塔直達洞頂,四面雕有佛像。正面,佛像保存完好。洞穴周圍墻壁上的壁龕裏都是雕像和小佛像。
在第12窟中,主壁上端雕刻著壹個藝伎,手持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神態各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古典樂器,如笛子和鋼琴,都非常珍貴,是學習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13窟,窟中央有彌勒佛像,高12余米。左臂和腿之間雕有壹個執臂人的雕像,這在雲岡石窟中是唯壹的例子。南大門拱門上部的七佛雕像雕刻精美,典雅大方。
第14窟,造像多樣,西墻上部有方形佛柱,東側有部分殘存造像。
在第15窟中,有壹萬多尊雕刻的小佛像,被稱為萬佛洞。
第16窟,第16窟至第20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放的5個洞窟,俗稱“譚瑤第5窟”十六個洞穴是扁平的橢圓形。主像中間釋迦牟尼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四周墻壁上雕有千佛殿。
第17窟,主像為三世佛,中間為彌勒佛坐像,高15.6米。東西墻上有龕,東面有坐像,西面有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後來雕刻的。
第18窟中性像高達15米,右臂外露,身披千佛袍,細膩傳神,感人至深。
第19窟主像為三世像,窟內釋迦牟尼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石窟第二大像。洞外鑿出兩個耳洞,各雕壹尊8米坐像。
洞前20窟,約遼代前崩塌,塑像完全敞開。雕像是中間的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肩部寬闊,造型雄偉,精神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傑作。
雲岡第五窟和第六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是孝文帝遷都洛玻前約465-494年開鑿的壹組雙窟。寺前有五座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的四層木亭,朱砂柱,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個洞穴是橢圓形的茅草屋,分為前室和後室。後室北墻上,原尊為釋迦牟尼,高17米,為雲岡最大佛像,外部為唐代泥塑重修。石窟裏到處都是佛教龕像。洞西側菩提樹下坐著兩尊佛對,頂部浮雕,線條優美飛翔。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為兩層方形塔,連接洞頂,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面佛,每個角有九個帶檐的小塔,馱在大象背上。洞壁上布滿了佛、菩薩、羅漢和天妃的雕像。洞頂三十三天,各種遊樂設施,令人目不暇接。在塔的四周和東南、西墻的中下部,有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開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美。這個洞穴規模宏偉,雕刻豐富,內容豐富,技術精湛。是雲岡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是中期雕塑藝術收藏的壹次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為壹組雙窟,為雲岡石窟二期發掘較早。七洞前現存木構建築,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第7、8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分左右兩段。七洞後室北壁上層華蓋龕正中,雕有彌勒佛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為臥佛,側有兩脅侍佛。內容依然是第三尊佛,還有神像組合。下壹個龕是釋迦牟尼和多寶佛並排而坐。在墻壁和洞頂的交界處,雕刻著壹排藝妓樂師的畫像,每件樂器都在演奏。東西壁對稱開鑿,壁與頂交界處雕有壹排千佛。有八個不同的壁龕,分四層雕刻。南墻有門有窗,左右各刻有四個龕。在門窗之間,有六幅提供者和女演員的畫像。明窗雕菩薩禪僧。在內拱上雕刻著保護天王和飛天的力量。頂部雕刻壹個扁棋,中間是壹個蓮花球,周雕刻在空中飛行,用鮮花裝飾整個洞頂。第七、八窟與前幾窟相比,在形制、內容、雕塑構圖、題材等方面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反映了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第16-20號譚瑤石窟是曇曜和尚發掘的第壹個石窟,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註目的部分之壹。根據舒威的說法?《史勞誌》載:“和平之初,...曇曜白蒂,在西吳府首府,建有五個洞穴,每個雕刻壹尊佛像,高70英尺,高60英尺,被冠於世。“以道武、明遠、吳泰、牧婧、文成為模型,雕了五尊。這五個洞穴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在形式上,同樣的特點是外墻滿布千佛,壹般模仿橢圓形的草堂形式,沒有後室。雕像以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為主,主佛高大,在洞內占據主要位置。
第16窟釋迦牟尼佛像高13.5米,清秀俊朗。17窟中間有壹坐彌勒佛像,為菩薩所裝,高15.6米。這個洞穴很大,很有侵略性。
第18窟為釋迦牟尼穿千佛袍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墻上層的弟子雕像造型獨特,技法嫻熟。第19窟為釋迦牟尼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中間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代表作,半圓臉,深目,高鼻,大眼,薄唇。大耳垂肩,肩部挺直,造型雄壯,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第9-13窟。這五個洞窟是代別人用泥巴畫出來的,所以得名。9號洞和10號洞是壹組雙洞,有前室和後室。它們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完成於太和十三年。遼代時這裏建有崇福寺。這兩個洞穴的平面幾乎是正方形的。丁謙的南墻鑿成八角柱,東、西墻的上部各刻有三個參觀木質建築的龕,其余的墻上都是雕刻的佛像和飛翔的天空。後室洞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為釋迦牟尼佛。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佛。後門拱門內外均有雕花圖案,結構嚴謹,變化豐富。洞穴11-13為壹組,以前後洞為中心的洞穴12。第11窟的立方體塔柱,四面都有佛龕,除了南面的彌勒佛,都是釋迦牟尼的塑像。東墻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雕像銘文,是研究雲岡發掘歷史的重要材料。石窟東北側有太和二十年(496年)碑刻龕,七佛造像。在12窟的正殿前和東西壁上部,有三個仿木雕的建築形神龕,前排兩列,三個開口。洞頂雕有藝妓樂天,吹奏笛子、琵琶、簫、腰鼓,是研究音樂歷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的神像是嬌嬌彌勒佛,高約13米。右臂雕刻了壹個火紅色的支架,既有機械效果,又有裝飾效果。南壁上部的七佛像和東壁下部的天人供品都是洞內精品。東墻的佛龕造型各異。五華洞雕刻精美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建築的珍貴資料,也是雲岡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東部的窯洞群是指雲岡石窟東端的1-4,都是塔形窯洞。洞窟1和2是同期開的壹組。它們是在孝文帝遷都洛之前鑿成的,中間雕有方塔,四面有龕。第壹窟主像為彌勒佛,南塔下層雕有釋迦牟尼像,上層雕有釋迦牟尼像。五層小塔浮雕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第二窟是釋迦牟尼像,塔南下層刻釋迦牟尼像,上層刻佛三世像。兩窟南壁兩側雕有維摩、文殊。第三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洞穴,正面垂直壁高約25米,據說是曇曜的翻譯樓。這個洞穴分為兩個房間。前室上部左右兩側各雕有壹座塔,中間雕有壹個方形的窯洞。主像是彌勒佛,墻上掛滿了千佛圖。後室南側,雕有圓臉、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壹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兩菩薩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來看,很可能是初唐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在南壁洞門正上方光年處有北魏碑刻,為雲岡石窟現存最新碑刻。
雲岡西部的洞穴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的21至45號洞穴,以及壹些沒有編號的小洞穴和佛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後的作品。它的特點是成群的石窟很多,中小石窟很多,還有很多小龕作為補充雕刻。雕塑大多細而分明,衣紋下部有重疊的褶襇,飄逸優美,在藻井中自由飛翔,具有濃郁的中國風,與“龍門時期”雕塑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浮雕是研究北魏混合詞的圖像資料。
第39窟中央有五座塔,兩側各有五塔六柱。柱頂的拱門支撐著屋檐和天秤,每層的寬度和高度都小於下層,是研究早期塔式建築的重要數據。第40窟的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了裝飾藝術,使窟型和構圖規則多變,提高了窟的藝術風格。
[編輯此段]雲岡研究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李道元在《水經註》中記載了當年雲岡石窟的壯麗景色:“因巖構,真雄偉,為世人所望。山堂與水殿相對,林元錦鏡遮目。”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有40多份關於遺產保護狀況的報告,主要包括:
(1)雲岡石窟的工程地質問題(1960)北京地質大學,王,沈曉宇。
文摘:廣泛調查了雲岡石窟的工程地質條件,描述了石窟的風化條件、類型和分布,提出了風化的原因。
(2)《雲岡石窟三年維修工程總結報告》(1976),山西省雲岡石窟維修工程領導小組。
摘要:本報告是對1974-1976石窟加固工程的詳細敘述,本著“緊急加固,排除險情,維持現狀,保護文物”的原則,結合其他工程手段,對石窟主要洞窟的裂縫進行了化學加固,並對部分破碎的雕塑進行了恢復原位。該工程對石窟的穩定和防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雲岡石窟砂巖石刻風化(1984),黃克忠。
摘要:本文論述了雲岡石窟石雕的風化情況,風化的類型和原因,並提出了壹些治理思路。
(4)雲岡石窟(1989)風化微震試驗,黃克忠、鐘。
文摘:用微型測深儀測量了雲岡石窟石雕的風化深度。根據檢測數據分析,雲岡石窟石雕風化深度壹般在0.2-2厘米之間,最深處可達7厘米。
(5)《環境汙染對雲岡石窟的影響》(1988),袁鏡湖、謝著。
摘要:本文以環境測試數據為基礎,分析了環境汙染的原因,提出了環境汙染對石窟的影響和機理,證明了環境汙染對石窟風化起到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6)《大同市雲岡石窟環境監測報告》(1989),大同市環保局。
文摘:通過對石窟環境狀況的監測,分析了石窟環境汙染的現狀,對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控制汙染的措施。
(7)《大同市雲岡石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990),山西省地礦局第三綜合勘察公司。
文摘:調查了雲岡石窟的區域地質、地貌、巖性、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並對雲岡石窟頂部的防滲提出了建議。
(8)環境條件變化對雲岡石窟的影響(1990),袁鏡湖、黃繼忠。
文摘:通過對氣象資料的分析,得出了石窟的溫濕度變化規律和降水集中、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結論,並探討了氣候環境條件對石窟影響的機理。
(9)中國雲岡石窟粉塵沈積的控制(1994),Glen R .Cass,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系。
摘要:通過對塵粒沈降采集數據的分析,提出了“進洞空氣通過過濾器進行交換”和“門窗加防塵網”的控制方法。
(10)中美合作保護雲岡石窟(1994)總結報告,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山西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
摘要:在1989-1994期間,對中美合作保護雲岡石窟項目進行了技術總結,詳細介紹了防滲排水試驗、19窟檐設計、氣象與環境監測、顏料分析、石窟管理培訓班等項目的實施情況及結論。
(11)煤塵對雲岡石窟石雕的影響(1996),黃繼忠。
文摘:通過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煤塵對石雕的影響。結果表明,煤塵對石窟的影響是物理的和化學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並存,它們交替促進石雕的風化。
(12)雲岡石窟八五維修保護工程總結報告(1997),雲岡石窟八五維修保護工程領導小組。
文摘:詳細敘述了“八五”期間雲岡石窟維修保護工程的原因、施工工藝和完成情況,包括《雲岡石窟前降地面報告》、《雲岡石窟前遺址發掘報告》、《雲岡石窟第七、八窟木檐施工總結報告》、《雲岡石窟加固總結報告》、《雲岡石窟頂部防滲排水試驗報告》。
[編輯此段]景點信息
最佳旅遊時間:山西省由於地勢較高,東南有山脈阻隔海洋氣流,氣溫較低,降水較少,晝夜溫差較大,尤其是春季。所以雲岡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是5月-65438+10月。
票價:
購票註意事項:
1.入場費[根據京建費字(2003)第87號(2001)第136號文件]
1.參觀門票每張60元人民幣;
2.1.4m以下兒童免費;
3.退休幹部憑退休證免費;
4.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免費;
5.殘疾人憑殘疾證免費;
6.持有效證件的老年人65周歲(含)以上,70周歲(含)以上免費;
7.學生憑有效證件可買半票。
二、導遊服務按同價費字(2005)46號文件執行,每批80元。
營業時間
夏季:4月15-10月27日18: 30-17: 20。
●冬季:10月28日10—4月8:30—07:00,14。
●節假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編輯此段]周邊景點
衡山、華嚴寺、善化寺、懸空寺、觀音寺、平型關博物館、大同博物館、大同煤礦展覽館、靈丘桃花山、九龍壁、沙湖口。
[編輯本段]交通指南
公交線路
大同市西門外有公交車和長途汽車。大同火車站坐4路公交車(1元,30分鐘,經過西馬路-大北街-大西街,出租車可能在8元左右)到城西李新開汽車站3路(1.5元,30分鐘),直達雲崗。可以在燕子山,火車站D,紅旗賓館旁邊坐中巴,中途下車,5元。
現在有3-2條公交線路,從火車站到雲岡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