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式基本為卷軸。史料記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幹卷,並無若幹本……”刻印技術,始於隋。唐朝時宰相馮道、李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要刻印。刻書風氣,由此轉入鼎盛。
造紙術的發明,尤其是植物纖維出現以後,人們便開始利用紙作為書寫材料,同時,宋朝的書籍刊印水準達到了壹個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從而刻本取代抄本成為圖書流傳的主要形式,線裝書以宋刻為最佳,也最古老。其書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細有度,宋版刊刻的書也是後世書籍的典範。北宋刊本的特點是:單邊,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濃厚,疏朗悅目。版心口刻字數,中刻書名,下刻刊工姓名。字體接近手寫。早年用歐陽詢的書法,後流行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紙質勻稱,紙張光潔堅韌,黃白兩色。 其字均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體奇異,與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淺。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體款式都繼承元代,和元版極其近似。嘉靖年間,刻書風氣驟變。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會上東山再起。黑口本幾乎絕跡。版式和北宋本相差無幾。字體也采用歐體、顏體,但是刻功欠佳,給人以呆滯的感覺。紙張是上等白棉紙,潔白細膩,墨色鮮亮。這種變化,與當時文化上追求復古運動密不可分。另外,明後期,許多書籍用手寫體刻版,還有用行、草書刻版的,可謂獨樹壹幟。
明萬歷後,黑口本又漸多。字體發展為方正字體,筆畫古板。明後期盛行朱、黑套印書籍。這類書多為白口,左右雙欄,中無界行。正文字體是宋體,白紙,黑字,彩色評點,令讀者賞心悅目。
書籍插圖是晚明時期的壹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刻畫精美,線條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品位,並且發展出幾大流派,爭奇鬥艷,各有特色。在我國的書籍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頁。
清鴉片戰爭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風格。清初的刻本,字體分為軟、硬兩體。硬體是明末的方筆體,軟體為手寫體。康熙後,又恢復了呆板平庸的“宋體字”。 宋代以後,書籍裝訂均在版心處對稱,然後粘連或訂線,對折的準繩主要是魚尾,有時也在魚尾上下各印壹條黑線作為標線,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線的書,裝訂成包背或線裝之後,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所以被稱為黑口,其中粗線叫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線叫小黑口或細黑口。不加線的叫白口。
書耳 版框左欄外上方,有時刻出壹個小方格,裏面題寫篇名,叫做書耳或耳格。主要見於宋代蝴蝶裝版面上。 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於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
古代書籍的版式風格經歷了壹個不斷創新、繼承、再創新、又回歸的輪回過程。壹種風格代表了壹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它所傳達出的文化、精神、民族傳統,是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