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王安石的,張籍,陳慧英,琦君,謝冰瑩的資料

關於王安石的,張籍,陳慧英,琦君,謝冰瑩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壹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誌,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壹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壹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壹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壹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壹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壹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淩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壹詞寫景言誌為詩詞名篇。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遊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說》等。

張籍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藉江蘇吳縣

-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裏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壹睹〈綠穹隆〉壹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誌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琦君,1918年生,臺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壹本舊相簿,壹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沈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壹個時代造像,那壹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壹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壹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壹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琦君作品目錄壹覽表

論 述

詞人之舟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 文

溪邊瑣語 民五十壹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啟出版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細雨燈花落 民六十六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民六十七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裏懷人月在峰 民六十七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民六十九年,洪範書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民七十二年,洪範書店

水是故鄉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民七十七年,洪範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壹襲青衫萬縷情 民八十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民八十壹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民八十五年,洪範書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小 說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婦女雜誌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民五十七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民六十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範書店

合 集

琴心(散文、小說) 民四十二年,國風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民七十九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表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乾屋 民九十壹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臺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民七十四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中國作家,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壹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愛國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軍營中冰心度過了著男裝、騎馬、射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的屈辱歷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學習。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五四”時期,在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就讀,後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愛國運動,此期間著有小說《斯人獨憔悴》、詩集《繁星》、《秋水》,短篇小說《超人》。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由燕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作品。

1926年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冬兒姑娘》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講授中國新文學史。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更有《冰心小說散文選》、《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等作品出版。

著名的翻譯作品有印度泰戈爾的《園丁集》、《吉檀迦利》、《泰戈爾劇作集》,敘利亞作家紀伯倫的《先知》等。

回答者:dear5188 - 助理 三級 9-15 20:04

王安石忠心為國,他是名宰相,也是名詩人,人人都很敬佩他

回答者:liangyuqing369 - 試用期 壹級 9-17 20:5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壹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誌,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壹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壹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壹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壹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壹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壹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淩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壹詞寫景言誌為詩詞名篇。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遊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說》等。

回答者:510426273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9-17 20:53

張籍(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他對文學社會作用的認識,與白居易相近。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壹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托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壹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幹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壹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壹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壹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註》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壹是《臨川先生文集》本,壹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