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幹霍亂簡介

幹霍亂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幹霍亂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寒霍亂、熱霍亂及幹霍亂的辨證要點 7 治法 8 幹霍亂的方藥治療 9 霍亂的預防 10 文獻摘錄 11 關於霍亂 12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幹霍亂的穴位 2 治療幹霍亂的方劑 3 治療幹霍亂的中成藥 4 幹霍亂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幹霍亂 1 拼音

gàn huò luàn

2 英文參考

dry cholera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幹霍亂為病名[1]。俗稱絞腸痧[2]、攪腸痧[1]、斑痧[1]、烏痧脹[1]。指突然腹中絞痛,吐瀉不得的疾患[1]。多因冷氣搏於腸胃,或邪惡汙穢之氣郁於胸腹,閉塞經隧,氣滯血凝,中氣拂亂所致[1]。本病除內服藥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並可刺十指出血[1]。其證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絞痛,脘悶難忍[2]。由於飲食先傷脾胃,重感穢濁之氣,邪阻中焦,升降之氣窒塞,上下不通,故發為幹霍亂,乃霍亂中之嚴重證候[2]。

4 幹霍亂的癥狀

卒然腹中絞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煩躁悶亂,甚則面色青慘,四肢厥冷。頭汗出,脈象沈伏[2]。

5 證候分析

暑令穢濁疫癘之氣,壅遏中焦,氣機窒塞,升降格拒,上下不通,故腹痛而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濁邪壅閉,熱格於上,則煩躁悶亂。陽氣不能宣通,復因腹部劇痛,故面色青慘而頭汗出,四肢厥冷,脈象沈伏。[2]

6 寒霍亂、熱霍亂及幹霍亂的辨證要點

霍亂證型分寒霍亂,熱霍亂及幹霍亂三類。寒、熱霍亂,皆以吐瀉交作為主證,但寒霍亂之吐瀉較緩,以吐瀉物不甚臭穢,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脈象微弱為辨證特點;而熱霍亂之吐瀉較急,以嘔吐如噴,吐瀉物臭穢難聞,發熱、煩渴,舌紅苔黃,脈象濡數為辨證特點;幹霍亂,是以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絞痛,煩躁悶亂為辨證特點。三類證型,各有特征,臨床是不難分辨的。[2]

7 治法

辟穢解濁,利氣宣壅[2]。

8 幹霍亂的方藥治療

玉樞丹[備註]玉樞丹(《是齋百壹選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為主方。方中山慈姑、雄黃、五倍子辟穢解濁,麝香通竅開閉;續隨子、大戟瀉下逐邪。因邪氣過盛,可先用燒鹽方[備註]燒鹽探吐法(《醫方集解》):單用燒鹽熟水調飲,以指探吐。探吐,壹經吐出,不僅煩躁悶亂之癥可減,而使下竅宣暢,二便自然通利,並可口服行軍散[備註]行軍散(《霍亂論》):牛黃、麝香、珍珠、冰片、硼砂、雄黃、火硝、金箔或紅靈丹[備註]紅靈丹(上海中醫學院《方劑學》):朱砂、麝香、銀硝、礞石、雄黃、硼砂、冰片壹至三分,亦可以搐鼻取嚏,以辟穢解毒,通閉開竅。還可采用針刺十宣、委中出血以及刮痧等法,以通脈開竅,引邪外出;或用吳萸、青鹽各兩許,略研,炒熱,用布裹之,熨臍下,以溫通陽氣。如湯藥可進,而仍欲瀉不出者,可用厚樸湯[備註]厚樸湯(《蘇沈良方》):高良姜、厚樸、樸硝、大黃、檳榔、枳殼為主方。方中良姜、厚樸以溫中破滿;樸硝、大黃、檳榔、枳實以瀉下通便。如吐瀉暢通,病勢已減者,可用藿香正氣散以善其後。[2]

9 霍亂的預防

霍亂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屬於時令疾病,其主要成因為外感時邪,內傷飲食,內外合邪,壅滯中焦,引起脾胃功能紊亂。脾陷胃逆,升降失常,清濁相幹,揮霍撩亂而為病。因此,預防本病,必須外避時邪,內慎飲食,真正作到起居謹慎,飲食衛生。使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幹。[2]

10 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幹霍亂候》:“幹霍亂者,是冷氣搏於腸胃,致飲食不消,但腹滿煩亂、絞痛、短氣,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

《聖濟總錄·幹霍亂門》:“幹霍亂之狀,中氣喘爭而不吐不利是也,腸胃挾實,與冷氣相搏,正氣暴衰,神誌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緩,則不可救。”

《雜病源流犀燭·霍亂源流》:“幹霍亂,即俗雲攪腸痧,亦由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汙穢之氣,郁於胸腹間,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

《醫學心悟》卷三:“幹霍亂證,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攪腸大痛,變在須臾。古方以燒鹽合陰陽水引而吐之,或以陳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陳香櫞煎湯更佳。俗名攪腸痧、烏痧脹,皆此之類。此系穢氣閉塞經隧,氣滯血凝,脾土壅滿,不能轉輸,失天地運行之常,則脹閉而危矣。”

《醫宗己任篇·霍亂》:“有幹霍亂者,俗名斑痧 ,又名攪腸痧。吐瀉不見,面色青冷,腹中絞痛,乃陰陽錯亂最惡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出血,明礬末調飲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苧麻根蘸清菜油,刮奪命穴、督脈後頂、天庭等處,後服砂仁細末數口,連噯數十聲即愈。”

11 關於霍亂

霍亂為病名。出《黃帝內經靈樞·五亂》。俗稱觸惡。泛指突然劇烈吐瀉,心腹絞痛的疾患[3]。《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幹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雜病源流犀燭·霍亂源流》:“皆由中氣素虛,或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或傷飲食,或中邪惡、汙穢氣及毒氣,往往發於夏秋。”

1.指劇烈吐瀉有傳染性的病證。《傷寒溯源集·霍亂證治》:“此皆六氣勝復之變也……或為諸寒濕之間氣客氣所勝者亦然,且尤於陰晴風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壹家之中,壹裏之內,或闔境皆然,乃時行寒濕也。”癥見突然上吐下瀉,躁亂煩悶,甚則轉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溫陽散寒為主,如附子理中湯、急救回陽湯、解毒活血湯、急救回生丹、衛生防疫寶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危重時宜中西兩法結合搶救[3]。

2.指嚴重吐瀉,心腹絞痛的病證。多因暑天感濕,或飲食失節所致[3]。《醫學入門》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飲食不節,清濁相幹,陰陽乖隔,輕者止日吐利,重者揮霍擾亂,乃曰霍亂。”

根據病因與癥狀不同,有幹霍亂、濕霍亂、暑霍亂、熱霍亂等。必須註意的是,古代由於缺乏病因鑒定方法,在“霍亂”病名之下,包括了以上兩方面內容。可見於霍亂、副霍亂、急性胃腸炎、嗜鹽菌性胃腸炎等疾患,也可見於某些食物中毒。現代中醫病名已逐步將霍亂限定於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