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冷厥簡介

冷厥簡介

目錄 1 註解 2 關於厥證 3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冷厥的穴位 2 治療冷厥的方劑 3 治療冷厥的中成藥 4 冷厥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冷厥 1 註解

冷厥為病證名[1]。厥證之壹[1]。又稱寒厥、陰厥[2]。《類證活人書·論陰陽寒熱》:“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沈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沈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皆可選用也。”《衛生寶鑒·厥逆》:“四肢冷,身不熱,惡心,蜷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沈微不數,或雖沈實,按之則遲弱,此名冷厥。”

2 關於厥證

厥證(syncope[3][4])為病證名[5]。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等篇。厥證簡稱厥[5]。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壹種病證[6]。多因陰陽失調、氣機逆亂所致[7]。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會逐漸蘇醒,清醒後無偏癱、失語、口眼?斜等後遺癥[6]。嚴重的,則會壹厥不醒而導致死亡[6]。《類經·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有以六經形證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等,可供參考[5]。歷代文獻又有寒厥、熱厥、蚘厥、屍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氣厥、血厥等名稱[5]。

各種時行熱病、中暑、中風、癲癇、臟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閉、臌脹病後期,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急性傳染病、腦血管意外、煤氣(壹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癥、低血糖癥、癔病性昏迷等[8]。

現代醫學中的休克、虛脫、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癥多屬厥證範疇[7]。

厥證是多種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壹種表現,證情危急,針灸確有應急的救治效果,但在針灸救治的同時,必須辨病求因,治病求本,針對不同原發病因,采取綜合治療措施[8]。

詳見厥證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