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升官發財,是為了什麽?

升官發財,是為了什麽?

古籍命書中有句話:“官為榮身之本,財為養命之源”。

古往今來,蕓蕓眾生,許多人都把升官發財,視為人生的奮鬥目標,把官祿高低、財富多寡,看作人生成功的重要標誌。

人有目標,總是好事,有了目標,奮鬥就有了方向,拼搏就有了勇氣。

人生苦短,需要始終洋溢著壹股奮鬥熱情,人才會具有自我激勵的拼搏動力。

壹個人若是沒有壹個美麗的夢想去孜孜追求,沒有經歷過臥薪嘗膽、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便是對生命的巨大浪費,對美好青春的極大辜負。

升官、發財,歸根結底,是人追逐夢想,實現人生理想、抱負的壹種方式,是人改善生活質量,改變自身乃至家族命運的壹種途徑。

古代的科舉考試,當代的應試教育,都在倡導“學而優則仕”,“仕”就是仕途,就是做官。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進士們從端門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

讀書後考取功名,無疑成為普通人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的首要出路。

無怪乎壹句詩寫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意思是,就是學子們耗盡年華,求取功名,而太宗皇帝則可以輕松彀得天下英雄,為其效力。

讀書的功利化,迷失了很多人讀書的動力和目標。

顧炎武說:“凡今之所以為學者,為利而已,科舉是也。”

乾隆皇帝說:“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習難返,士之所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誌於聖賢之道。”

1916年底,49歲的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眼見當時北大昏聵、腐敗、追名逐利、不學無術的混亂學風、校風,寫下《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壹文。

文中說,當時的學生習慣,對學問沒什麽興趣,只要年限滿後,可以得到壹張畢業文憑。對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不見得歡迎。對政府部門派來兼課的官員,則攀龍附鳳,歡迎得很,只是希望畢業後可以有個靠山,將來得到提攜。

蔡元培對此現象痛心疾首,到校第壹次演講時就說:“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要求教授“當有學問研究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並著手對北大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改革。

讀書、求學、入仕的目的是什麽?《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朱熹說:“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學而優則仕”應當具備的初心。

當讀書人的初心發生扭曲,感覺付出和回報不等價的時候,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就會悄然擡頭,論文造假、校園欺淩、教師失德、學生失品等混亂現象就會此起彼伏,校園就會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溫床”,這類人步入官場,就會成為欺壓百姓、作威作福的奸佞之徒。

在功名利祿誘惑引導下,這些頂著“高知”光環混跡官場的人,除了求官、升官之外,什麽都漠不關心,聽不到人民的呼聲,聽不懂人民的訴求,聽不得人民的意見,獨斷專行、頤指氣使,遺棄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1924年5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軍校大門貼了壹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體現了革命者參加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以及為國家民族謀福的崇高理想誌向。

古人雲,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

無論求官,還是求財,都要有顆善良、正直、偉大、淳樸的初心,這樣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踏足官場、商場後,依然保持質樸、平實的心態,在各種誘惑面前,不褪色、不變質、不墮落,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民族、服務 社會 、服務人民。

當官的初心,是為民眾發聲,官位越高,權力越大,為民發聲的渠道越多;發財的初心,是為民眾服務,財富越多,信譽越好,回報、造福 社會 的手段越多。

人生天地間,行行都有道,所謂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

升官、發財的願望,是壹個人樸實的訴求,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前提是,在追逐升官發財的道路上,壹定要堅持堅定地做壹個“有信仰、有擔當、有情懷、有底線”的人。

個人的奮鬥歷程,絕不能以損害正義、天道、公理為手段,否則,初心不正,違背初心,官做得再大,錢賺得再多,不僅不能榮身、養命,嚴重者,還會失道寡助,眾叛親離。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