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十壹年已未科狀元謝遷,是鄉試解元,又中狀元。由修撰累遷待講學士。弘治八年入內閣參政,不久加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他目光敏銳,長於論辨,與劉健、李東陽***理國政。當時流傳“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等語。
武宗繼位,劉謹擅權,他因上書請誅劉,遭人誣陷,憤而辭官。劉謹被誅後他得以平反復職,嘉靖六年他已79歲,世宗以手令起用為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重新入閣。
他的弟弟進士出身,官至廣東布政 使,兒子鄉試解元,殿試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兄弟進士高官,已屬盛事,父子解元兼鼎甲則更為罕見。象謝遷這樣狀元出身,位至高官,又享高壽,子弟亦有出息,其人生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可稱為幸運者,謝遷就是壹個難得的幸運者。 睢陽(河南睢縣)的袁可立比雲間(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歲,但董其昌總是對袁可立謙稱為“弟”,兩者的家鄉相距千裏,卻能同窗***讀成為同年知交,這個故事在袁可立的家鄉睢縣壹帶至今盛傳不衰,成為千古美談。而他們在少年時代讖語成真的奇緣傳說數百年來也壹直成為中國命相和陰陽五行學家們所樂道的話題。
王溢嘉先生在《中國人的心靈圖譜》壹書中引述清代王椷的《秋燈叢話·夢與袁可立同科》時有壹段精彩的描述:“睢州(應為華亭)有壹位老儒生(董其昌)屢試不第,心情十分郁悶。有壹天晚上,忽然夢見神人前來告訴他說:‘妳要等待袁可立和妳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夢醒後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到各地學堂逐壹查訪,但都沒有找到叫袁可立的人。有壹天,他來到睢州(今河南睢縣)閑遊,走累了在壹個村塾裏休息,忽然看到壹個少年容貌頗為奇特,他猛壹驚,便好奇地向塾師請教這位少年的名字。塾師先生說:‘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董其昌聽了,又驚又喜。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貧窮恐無力上進後,就將袁可立帶回家中親自課讀。到袁可立二十多歲時,兩人壹起參加考試,結果在鄉試和會試中都果然中榜。”
今天的民權縣花園鄉吳老家村屬古睢州地,剛剛去世的袁可立十世孫媳董氏(1928—2012.2.17)老太太講述了這樣壹個從袁家祖上世代相傳下來的故事:袁可立幼年時,壹天夜裏,漆黑異常,袁可立秉燈入廁,卻沒有放燈的地方。忽然身後有聲音說:“尚書爺尚書爺(明天啟中袁可立官至兵部尚書),請妳把燈放到這裏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燈光下卻看到了壹個光頭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頭把燈盞放了上去,說道:“小鬼小鬼妳好大的頭呀”。小鬼答:“侍郎爺侍郎爺妳好大的膽”。幼年的袁可立感到很是詫異,就問:“小鬼小鬼妳為什麽這樣稱呼我?”小鬼說:“我是受人之托告訴您,有壹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爺轉世,正等著您前去同讀***考呢,來日當有尚書爺的名位等著您呀”。袁可立起身取過燈盞,那小鬼便消失在漆黑中。董氏老太太還說,當年與袁家結親時,父母親就是沖著董袁兩家祖上是世交的關系來的。
這兩則故事出處不同,壹個記載於清代筆記小說,壹個出自民間口碑,但二者異曲同工,胡為印證。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這是神明向他們泄露天機後,並沒有消極等待,而是都不辭辛苦地去努力奮鬥,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他們都能如願以償,先後在鄉試和會試中同科考取了舉人和進士,成功的兌現了兩個年輕人各自所窺見的“天機”。
董其昌在《袁伯應詩集序》中寫道:“余與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字伯應)尊公少司馬(即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先生之門”。“陸先生”即陸樹聲,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董其昌同鄉,官至禮部尚書。
二人的知交關系在董其昌所作的《節寰袁公行狀》中也找到了最終的註解:“嗚呼哀哉!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陸樹聲)先生之門。雖天涯契闊,合並恒難。要以風義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 據說明成化五年乙醜科狀元張升還是舉人時,乘船北上應考,當他在船頭讀書時,有位道士問他:妳為什麽總是看壹本書呢?張答:必須反復溫習才能熟悉。道士聽後拿過書,只翻看壹遍,就隨口背出,張升明白自己遇到了異人,於是急忙叩問自己今後的事,道士說:妳有三件大事,即中狀元、買宅子、在滕王閣喝三天酒。說罷飄然而去。
張升果然中了狀元,還做了幾年官。後因彈劾奸邪,被貶南京,赴任途中路過南昌,當地官員因佩服他敢於彈劾權貴,在滕王閣擺酒三日款待。以後他又買了壹處宅院,真是應了道士之言。 明代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陽明)的父親、浙江余姚人王華,是成化十七年辛醜科狀元。王華六歲時,壹次在水塘邊嬉戲。見壹醉漢洗完腳後,丟失壹個提兜。小王華拾起,打開壹看裏邊裝有幾十兩銀子,他估計那人酒醒後壹定會來找,於是坐在水邊守候,不壹會,那人哭著找來,王華逐將提兜還給了他。那人見銀子失而復得非常感激,拿出壹錠銀子表示謝意,王華說:“那麽多銀子我都不要要這壹錠幹嘛”。此事傳開,鄉人無不贊稱。
王華官至禮部侍郎,為官二十余年,雖無突出建樹,但頗有節操。為人醇厚,坦蕩自信,利害得失不系於心。後因不附宦官劉謹,被勒令辭職。 費宏,江西人,16歲中舉,20歲便獨占鰲頭,成了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狀元。正德年間任禮部左侍郎,後官至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輔政。正德七年晉升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時遇寧王圖謀不軌,因費宏拒其賄賂,寧王使人彈劾,被解職。寧王謀反失敗後,朝臣紛紛請求起用費宏,世宗(嘉靖)即位,令特使迎費宏還朝。他力勸世宗革除前朝弊政,嘉靖四年升為首輔,他為政寬和,受到朝野擁戴。
費宏歷事四朝,其兄弟、兒子均為進士,並與他同朝為官,這在明代是不多見的。 明朝中期,是宦官當道的罪惡世界,太監權力極度膨脹,達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科考也為其所左右。正德時大太監劉瑾更是驕縱不法,利用科考網羅親信。
明正德三年戊辰科會試,他公開拿著五十人的名單去找主考,勒逼考官強行錄用,因名額所限,主考不敢作主,他又去皇帝下旨,擴大五十個名額,這樣本科進士竟達349人之多。可見劉謹飛揚跋扈到了何等境地。 劉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極具傳奇的人物,關於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故事可謂路人皆知。是科,本擬劉墉為狀元,乾隆皇帝見其名為墉說:狀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當面看看。殿試時壹看劉墉,便 有幾分不喜,想當面難他下,讓劉以自身為題,吟詩壹首,劉看出聖意,隨口呤道: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壹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
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
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叢書,收集了3461種古籍,***99700萬字,先後有360人參加緝修。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四十六年(1782年)編成。這部巨著保存了我國古代大量的文化遺產。主持緝修的總緝官就是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進士(二甲四名)紀昀,字曉嵐,著名學者和文學家。曾任左都禦史、禮部、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其性坦率,好藏書,學識淵博,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畫家、詩人、法官
清乾隆十年(1745年)乙醜科狀元錢維城(1702-1772),字幼安,號茶山,江蘇武進人,出身詩書世家,其投身科舉時,很少有人知道他書畫均佳,直到狀元及第後,壹次隨乾隆去承德木蘭圍場狩獵,乾隆擊斃壹虎,錢領命作射虎圖,乾隆看後連稱:好筆法!逐將此畫刻石,並詳記獵虎過程,留於木蘭圍場。從此名聲大振。他書法師承蘇軾,蒼勁深厚,流暢含蓄,筆端橫溢著才氣,其詩 正如《茶山集》的命名。不乏清香誘人的品味。
在仕途上錢也深得乾隆器重,官累進至刑部侍郎,經常參加六部九卿的要案會審,斷案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從不冤殺無辜,錯判罪孽,是法官席上的真正法官,是非場上的決斷老手。
有人說錢作為詩人太浪漫,作為畫家很豪放,作為法官又冷酷無情,是充滿各種矛盾的爭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