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單個籍的字面意思是指壹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專門為朝廷煮鹽以服役的)、“軍戶”等。北魏詩歌《木蘭詩》中木蘭家就是軍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同壹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壹份冊籍。單個貫的字面意思指壹個人的出生地,如“鄉貫”、“裏貫”。《隋書·經籍誌》“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古代的戶籍可指壹個人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文件。《 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籍貫合在壹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來籍貫,漢語的很多詞匯並不是字面意思簡單相加。《魏書·景穆十二王列傳》:“太興弟遙, ……遷冀州刺史。遙以諸胡先無籍貫,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說胡人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註冊。《魏書·宦官列傳》:“石榮籍貫兵伍,……”即其籍編於軍隊。
D
“黎民”即眾民,乃西周開始對庶民百姓之俗稱。
布衣,原本是指麻布衣服。如《史記·魯周公世家》:“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謝罪。”意思說:季平子穿著麻布制的衣服,赤著腳,通過六卿向魯昭公請罪。古代百姓只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
“布衣”有時也指壹些讀書人如果不做官,家境清寒,只穿布衣,所以被稱為“布衣之士”。如《戰國策·趙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這裏用“卿相”和“布衣”對稱,正表明壹個富貴,壹個貧賤。
後來“布衣”也成為沒有做官的人的代名詞。
“白”指白身,就是沒有任何官爵頭銜。“丁”指人,類似於“壯丁”的的“丁”。
其他就只能發點查到的資料了
(1).指沒有功名的人;平民。《隋書·李敏傳》:“[ 隋文帝 ]謂公主曰:‘ 李敏 何官?’對曰:‘壹白丁耳。’” 宋 嶽飛 《奏乞除在外宮觀第三劄子》:“伏念臣起自白丁,誤蒙器使。”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擲果》:“家世 洛陽 ,性習豪邁,甘為紈袴,又恥白丁。”《十月》1981年第5期:“要唱獨腳戲,自己吹自己……談笑無白丁,往來皆知己。”
(2).指不學無術或缺乏知識的人。亦指文盲。 唐 劉禹錫 《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明 王錂 《春蕪記·報仇》:“每嘗聞得那 季小姐 精於翰墨,這封書,恰像個白丁寫的。”《人民日報》1981.4.4:“壹分到公社衛生院我就開始學點業務知識,壹兩年下來,至少不是白丁了。”
(3).舊指臨時征集的壯丁。也稱白徒。《宋書·沈攸之傳》:“既至京都,詣領軍將軍 劉遵考 ,求補白丁隊主。”《南史·王敬則傳》:“ 胡松 領馬軍突其後,白丁無器杖,皆驚散。”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納諫》:“更有勑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訖,若從此放免,並是虛荷國恩。”《舊五代史·僭偽傳二·劉守光》:“屬 瀛洲 軍亂,殺郡守, 仁恭 ( 劉仁恭 )募白丁千人討平之, 匡威 壯其才,復使為帳中爪牙,令將兵戍 蔚州 。”參見“ 白徒 ”。